1. 首页 > 识茶

育成期野鸭饲养,关注营养、环境与疾病预防

一、野鸭育成期的牧养与舍饲策略

40日龄后,野鸭应逐步转向牧养,除非遇到极端恶劣的天气。牧养不仅有助于保持野鸭的野性和肉质,还能锻炼其合群性,克服饲料营养的不足,提高体质和种用价值。对于肉用仔鸭,则应减少牧养或全部舍饲,增加蛋白质喂量,并添加适量的饲料添加剂,以促进其生长和提升肉质。

育成期野鸭饲养,关注营养、环境与疾病预防
牧养 舍饲
保持野性,肉质细嫩 增加蛋白质喂量,提高肉质
锻炼合群性 促进生长
提高体质 提升种用价值

每天进行清舍,勤换垫草,保持通风换气,确保水源清洁。同时,要确保每只鸭子都有足够的采食位置。定期称重,根据体重调整饲粮,确保种用育成鸭达到标准体重,使肉用仔鸭及时上市。

二、野鸭饲养环境的重要性

2. 绿头野鸭育成期饲养与管理:限制饲养,降低饲料营养水平,逐步增加谷实、糠麸、饼粕和青绿多汁饲料。

3. 供水与喂食:保证充足饮水,定时定量喂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要求营养全面。

育雏期饲养密度要合理,可采取地面平养或网上饲养。50日龄时,翼羽基本长齐,应架设金属或尼龙网罩,以防飞窜。

野鸭常见疾病有鸭瘟、病毒性肝炎、巴氏杆菌病、鸭减蛋综合症等。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应防治措施,确保野鸭健康生长。

六、案例分享

某养殖场在实施野鸭育成期饲养管理后,平均成活率提高了15%,饲料转化率提升了10%。具体案例时间节点为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

由育成期野鸭饲养,关注营养、环境与疾病预防。引发的思考,自然延伸到野鸭育成,营养与环境共舞的方向。

育成期野鸭饲养,关注营养、环境与疾病预防

因此,野鸭的饲养环境应保持安静,尽量避免人为和动物的干扰。野鸭的饲养分为育雏期、育成期、产蛋期和育肥期四个阶段。由于野鸭抗病能力强,疾病发生少,成活率高,更有利于集约化饲养。

野鸭育成期的饲养管理饲养方式为了促进野鸭适应家养环境,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雏鸭对疾病的抵抗力,除了提供充足的饮水外,适时放水也十分重要。

育成期是指从育雏结束到产蛋前这一阶段,此阶段野鸭生长发育较快,仔鸭40日龄后平均体重达750克,此时身上的羽毛已基本长成,仅头后留一点绒毛,到70日龄可进行一次选种,选优去劣,将体态健壮、特征明显的仔鸭作种鸭,淘汰的野鸭进行育肥。

应选择地势稍高、背风向阳、临近水源处建舍,多为半敞开式鸭舍,外有运动场和水面。每间鸭舍长6米、宽4米、高2.5米,前墙开门。鸭舍、运动场和水面三者的面积比例为1:2:3。正常密度为10~15只/平方米。

这一时期的饲料配制和营养水平既要考虑雏鸭快速生长的需求,又要注意某些营养成分的过剩,以免造成太肥失去种用价值。

野鸭饲养方法与养殖技术野鸭是野禽中的珍品,历来被视为野味中的上品,肉质鲜美,养分丰富,药用价值高。人工养殖野鸭,是农家致富的好途径。野鸭子的饲养方法包括圈养场地和鸭舍圈养场地应选择朝阳背风、土壤干燥、上有坡地、下有浅滩的鱼塘河。

本阶段指31~60日龄,此期生长发育最快。60日龄进行选种,一般仔鸭和淘汰鸭的体重均接近于种鸭,故可作为肉用仔鸭上市。

采用配合饲粮,坚持定时定量,日喂3次,逐步增加喂量。如果是作为后备种鸭,应酌情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用量约占喂料量15%左右,以适当控制体重。产前30~40天可增至青料占55%~70%,粗料占20%~30%,精料占10%~15%,控制荤料,以防早产。

在成年种鸭的休产期,饲养管理的关键措施就是限饲,可采用与种鸭育成期相似的饲料和饲喂方法;产蛋期则应采用种野鸭的配合饲料,且应注意补充钙等营养元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