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蚕豆种植需关注土壤、水分、光照、温度、肥料和病虫害等六要素

蚕豆种植,是一门既考验耐心又讲究技巧的农业活计。要想种出优质蚕豆,必须关注以下六个关键要素:土壤、水分、光照、温度、肥料和病虫害。接下来,我们就一一揭秘这些要素在蚕豆种植中的重要性。

蚕豆种植需关注土壤、水分、光照、温度、肥料和病虫害等六要素
一、土壤

蚕豆属于深根系作物,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它喜欢生长在耕作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的黏质壤土中。北方地区的春播蚕豆要利用冬闲地,要在冬前进行深翻地晒垡,秋茬的作物收获以后要深耕15~20厘米。

二、水分

蚕豆生长过程中,土壤既不会干旱,水分也不会太大。因此,应采用轮作种植,不仅可以提高根瘤菌的固氮效果,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蚕豆的产量。

三、光照

蚕豆是长日照作物,叶片和花均有趋向阳光的性质。整个生长期要保证有充足的光照。光照不足会导致蚕豆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四、温度

蚕豆喜冷凉、湿润的气候,不耐暑热。最适合的温度条件是18-27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蚕豆的生长和产量。

五、肥料

蚕豆3~4叶时,每667㎡用尿素2~3kg、普钙10~20kg、钾肥5~10kg,将三种肥料混合,对水浇于根部。盛花初荚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2~0.5公斤兑水50公斤叶面喷施,以防落花、落荚,影响产量。

六、病虫害

在实际蚕豆种植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气候、病虫害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会直接影响蚕豆的最终产量。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

表格:蚕豆种植六要素对照表
要素 要求 注意事项
土壤 深厚、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 深耕、轮作
水分 适中 轮作、防涝
光照 充足 保证光照
温度 18-27度 避免高温和低温
肥料 适量 合理施肥
病虫害 防治及时 结合当地情况选择防治措施

蚕豆种植是一项复杂的农业技术,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以上六个要素,才能确保蚕豆的产量和品质。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广袤的田野上,蚕豆的种植如同一场与自然的和谐交响。让我们以“因地制宜,科技护航”为宗旨,深入探讨蚕豆种植的奥秘。

蚕豆种植需关注土壤、水分、光照、温度、肥料和病虫害等六要素
精准播种,气候为师

播种,是蚕豆生长的起点。过早播种,蚕豆容易出现早花现象,影响产量;而推迟播种,则可能干扰来年春种作物的生长。因此,最佳播种时机应选在霜降前后的5天。采用33厘米的行距,12~18厘米的窝距,窝播2~3粒种子,播种深度保持在5~6厘米。亩播种量控制在8~15公斤,覆盖土杂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实行根瘤菌拌种,为蚕豆的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灌溉施肥,科学管理

在澳洲后院,蚕豆苗的种植并不推荐采用无土栽培方式。无土栽培虽然效果不错,但在蚕豆苗的种植上却并不适用。主要原因在于无土栽培无法满足蚕豆苗对土壤的要求。

播种后7天内,若发现缺株,应就近挖取较密的幼苗,带土移补,也可用已催芽的种子补种。当幼苗达5~6片真叶时,结合追肥中耕培土一次。在盛花期,选择晴天无风的上午,用镰刀割或用手摘去顶芽4~6厘米。

品种选择,因地制宜

蚕豆应选择产量高、品质优、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以本地大白葫豆为佳。挑选好种子后,就要选择适宜的土壤。蚕豆喜欢温暖潮湿的土壤,在农村,我们经常看到在田边或河畔等地种植蚕豆。

打顶整枝,提高产量

蚕豆打顶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冬至前后打顶,摘除主茎生长点,促进提早分枝,增加有效分枝数;第二次整枝在30-40%植株开始形成第一豆荚时,摘除嫩枝2-3厘米,能提高结荚率20%左右。蚕豆的主要病害有赤斑病、锈病等,需注意防治。

蚕豆喜湿但不耐涝,应选取土质肥沃、阳光充足地块种植。前作收后,翻耕整平,冬闲田要开好围沟、厢沟,按厢宽1~1.5米,厢高25厘米,沟宽35厘米的规格做成深沟高厢,耙平厢面,使其沟沟相通不渍水。

气候因素,适应性强

蚕豆虽然种植不下肥料,但对土壤要求很高。蚕豆抗病能力免疫力强,抗逆性好,没有病虫害,不需要打药。播种过早,温度高,导致生长过旺、抗寒能力弱,易遭冻害,花荚期也易遇低温危害;若是播种过晚,因气温低而出苗时间长、出苗不齐,植株营养生长不良、分枝少、成熟迟,因此后期产量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