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水稻种植技术中,各阶段管水措施对产量影响显著

水稻,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技术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解析水稻种植中各关键阶段的管水措施及其对产量的显著影响。

水稻种植技术中,各阶段管水措施对产量影响显著
一、水稻种植各阶段需水特点

水稻的生长发育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都有其独特性。

阶段 需水特点 水分管理
播种期 保持土壤湿润,利于种子发芽 浅水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分蘖期 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数 寸水返青,薄水分蘖
孕穗期 确保穗大粒多 足水孕穗,干湿壮籽
抽穗期 保证抽穗整齐,提高结实率 抽穗期间稻田水层应是0.5~1寸
灌浆结实期 促进有机物质向籽粒转运,增加干粒重 干湿交替间歇灌溉
黄熟期 利于籽粒充实饱满,便于收获 排水落干
二、科学管水策略提升产量

浅水栽秧,湿润定苗:栽秧时水深不宜过深,保持田面湿润有利于快速定苗。

干湿交替灌溉: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避免长期深水灌溉。

适时排水晒田:当田间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适度排水晒田,控制后期无效分蘖。

广西玉林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水稻产区,近年来通过优化水稻种植技术,特别是管水措施,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显著提升。

例如,某农户在2019年采用科学管水策略,其水稻产量比往年提高了20%,同时稻米品质也得到了改善。

水稻种植中各阶段的管水措施对产量影响显著。通过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水稻种植技术中,各阶段管水措施对产量影响显著
关键时期的水分管理

在水稻的生长周期中,水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孕穗期,水稻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保证穗大粒多。因此,稻田应保持1~2寸的水层。在抽穗期间,稻田水层应控制在0.5~1寸。若田中无水,不仅抽穗不齐,甚至可能导致无法抽穗。

进入黄熟阶段后,稻田应排水落干。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籽粒充实饱满,而且便于田间收获。这一阶段的管理,对于提高水稻的最终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浅水栽秧与湿润定苗

栽秧时,应采用浅水栽秧的方法,确保栽时不浮苗。栽后适当落水,保持田面湿润,有利于快速定苗。这一步骤对于水稻后续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采用浅湿干交替的灌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这种方法不仅促进了水稻的生长,还改善了稻米品质。研究表明,湿润灌溉和间歇灌溉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并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干湿交替间歇灌溉的应用 适度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当田间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应适度排水晒田,以控制后期无效分蘖。晒田时,放水落干3~5天,再上新水,保水2~3天,再放水落干,如此往复2~3天。这一步骤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