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科院创新花生单粒精播技术
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一直是农民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在花生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创新花生单粒精播技术,为花生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传统双粒播种技术相比,花生单粒精播技术主要有以下四项关键创新:
创新点 | 具体措施 |
---|---|
播种双粒改单粒 | 将传统花生播种的垄距由90厘米减小到80-85厘米,穴距由16厘米减小到11厘米左右,每穴由2粒改为1粒,每亩播种15000穴左右。 |
精准平衡施肥 | 根据单粒精播花生生长发育特点,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改部分速效肥为缓释肥。依据土壤钙胁迫程度,每亩基施30-80公斤钙肥,另加施钙、锌、钼、硼等微量元素。 |
及时化控防徒长 | 遇连阴雨、光照不足天气时,单粒精播花生易发生郁蔽与徒长现象。当花生封垄主茎高度达30厘米左右、有旺长趋势时,“多次少量”喷施生长调节剂,实现控旺促壮。 |
防病延衰晚收获 | 从花生始花期开始,提早喷施杀菌剂,预防花生叶斑病的发生和危害,饱果期喷施叶面肥防止脱肥早衰,争取适期晚收夺高产。 |
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在山东平度、莒南、招远、宁阳、冠县等多地进行花生单粒精播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节本增效显著,单粒精播比双粒播种每亩减少4000株左右,亩用种量减少20%左右,较好地协调了个体和群体发育。
目前,花生单粒精播技术在山东省累计种植面积超过650万亩。2011-2015年连续5年被列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2015年被列为农业部主推技术,并颁布为国家农业行业标准。
未来展望,共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面对未来,山东省农科院将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加强模式配套品种、种植标准化与机械化等核心技术攻关,与周边省份农技推广部门和生产经营组织紧密合作,扩大应用范围和示范规模,带动大面积提质增效。
花生单粒精播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我国花生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将为更多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花生的信息想要知道,可以点击查看农村创业网站花生频道详细了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技术创新:单粒精播的四大突破单粒精播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传统的双粒播种改为单粒播种。通过调整垄距和穴距,每亩播种量增加,封垄时间提前,从而有效增加了光合面积和叶面积系数,为花生的高产奠定了基础。
精准施肥:营养均衡促生长单粒精播技术还注重精准平衡施肥。根据花生生长发育的特点,采用有机肥与缓释肥相结合的方式,并添加钙、锌、钼、硼等微量元素,确保植株得到充足的营养,促进健康生长。
科学管理:防徒长与防病单粒精播技术在管理上也十分注重细节。在遇到连阴雨、光照不足等不利天气时,通过喷施生长调节剂,有效控制花生植株的徒长现象。同时,从花生始花期开始,提前喷施杀菌剂,预防叶斑病的发生,确保花生健康生长。
实践案例:高产纪录的诞生山东省农科院的研究员万书波,凭借对花生单粒精播技术的深入研究,成功打破了30余年的全国花生高产纪录。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还荣获了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