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启动,旨在挽救濒危的中华鲟种群
昨日,长江水产研究所传来重磅消息,针对中华鲟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的现状,由农业部组织编制的《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已正式发布并进入实施阶段。
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国宝”,是地球上生活了1.4亿年的古老生物。只是,20世纪后期,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退化等因素,中华鲟种群面临严峻挑战。2013年至2014年,我国科研机构连续两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这一古老生物正遭遇种群危机。
《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以自然种群保护为主、人工种群为辅的原则,设立了近期和中远期目标。具体策略包括:
目标 | 策略 |
---|---|
2020年 | 实现中华鲟人工养殖群体资源的整合,探索完成中华鲟在淡水海水中交替生活的养殖模式。 |
2030年 | 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有效恢复,关键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人工群体资源得到扩增和优化,实现人工群体的自维持和对自然群体的有效补充。 |
本世纪中叶 | 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明显恢复,栖息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工群体稳定健康。 |
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宜宾市共同举办了主题为“拯救长江鲟共抓大保护”的《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启动仪式暨增殖放流活动。此次活动增殖长江鲟5-10厘米八万尾,50厘米的5000尾,100厘米的种鱼40尾。
农业农村部将组织力量全程跟踪掌握长江鲟亲本的分布和活动状态,并加强沿江渔政监管,以提高放流效果,努力重建和恢复长江鲟野生种群。
中华鲟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其拯救行动不仅关乎物种的存续,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通过实施《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我们有望让这一古老的生物在长江中重焕生机,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通过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启动,旨在挽救濒危的中华鲟种群。的铺垫,我们可以开始中华鲟拯救:科技助力,生态重生。
长江,这条古老的母亲河,孕育了无数的珍稀生物。其中,中华鲟,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态情怀。只是,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中华鲟的生存现状堪忧。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科技助力,生态重生,一场以科技为翼、生态为舟的拯救行动正在长江流域悄然展开。
科技助力:开启中华鲟保护的绿色通道《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提出了近期和中远期目标。到2020年,初步实现中华鲟人工养殖群体资源的整合,探索完成中华鲟在淡水海水中交替生活的养殖模式。到2030年,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有效恢复,关键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人工群体资源得到扩增和优化,实现人工群体的自维持和对自然群体的有效补充。
中华鲟的生存状况不仅关系到生态平衡,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态情怀。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中华鲟的保护行动中来,共同守护这一濒危物种,让长江流域的生态重生,重现鱼翔浅底的景象。
未来展望:科技与生态的完美融合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