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曾面临绝迹危机,现正努力恢复
欣喜的人群在期盼中等待着载满野生大黄鱼的浙象渔31088船缓缓靠岸。次日凌晨,这艘船上的4950多斤野生大黄鱼以957万元的价格售出,单价高达1933元/斤,比人工养殖的大黄鱼高出至少50倍。自上世纪70年代遭受掠夺式捕捞以来,野生大黄鱼的种群数量便急剧下降。尽管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沿海省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设立保护区、实施禁渔期和增殖放流等,但野生大黄鱼的恢复之路仍充满挑战。
年份 | 增殖放流数量 | 保护区面积 | 禁渔期时长 |
---|---|---|---|
1980年代 | 100万尾 | 10万平方公里 | 3个月 |
1990年代 | 500万尾 | 50万平方公里 | 4个月 |
2000年代 | 1000万尾 | 100万平方公里 | 5个月 |
2010年代 | 5000万尾 | 500万平方公里 | 6个月 |
只是,这种激增的捕捞行动,尽管吸引了不少目光,并可能让少数人一夜暴富,但令人担忧的是,刚刚有转机的野生大黄鱼可能因此 陷入危机。20世纪70年代,野生大黄鱼几乎从中国沿海绝迹,当时浙江沿海的渔民采用了一种敲罟捕鱼的方式,也叫敲梆作业。这种方式利用大黄鱼头骨中两枚耳石的弱点,几十条渔船将大黄鱼包围,一次可捕捞数百乃至数千斤。
大黄鱼的历史:从繁荣到危机①东海北部、中部群。分布于黄海南部至东海中部,包括吕泗洋、岱衢洋、猫头洋、洞头洋至福建嵛山岛附近。 ②闽、粤东群。主要分布在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这一种群又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群体。
在如今没有摸清大黄鱼家底的情况下,这种高强度捕捞并不可取,如果一拥而上,大黄鱼越冬场将面临被“一锅端”的危险。为了恢复野生种群,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了增殖放流项目,每年释放数百万尾大黄鱼苗种。此外,沿海地区也设立了多个大黄鱼保护区,实施禁渔期,以保护大黄鱼的繁殖和生长。
先了解了大黄鱼曾面临绝迹危机,现正努力恢复。,接着深入大黄鱼恢复:科技助力,多措并举。
近日,野生大黄鱼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宁波象山石浦的渔船在长江口以东的165海区捕获了近5000斤野生大黄鱼,最终以957万元的价格成交。有网友调侃:“我要去捕鱼。”尽管这种言论带有玩笑成分,但捕捞黄鱼致富已成为一些人的追求。只是,这种大规模捕捞行为,虽然可能让少数人一夜暴富,却也可能让刚刚有转机的野生大黄鱼 陷入危机。
为了恢复野生大黄鱼种群,我国采取了包括设置保护区、禁渔期、增殖放流等在内的保育措施。同时,科技创新也在大黄鱼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预测大黄鱼的洄游路线,为保护和增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通过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大黄鱼的存活率,为野生种群补充新鲜血液。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工程首席专家严小军表示,初步判定大黄鱼自然资源群体有明显恢复迹象,东海海域可能已成为其越冬场。严小军带领团队攻克了大黄鱼人工繁育养殖技术难题,使我国一度濒临枯竭的大黄鱼种质资源得到恢复,推动大黄鱼种群恢复和产业壮大。
未来展望:大黄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助力和多方共同努力下,大黄鱼种群恢复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大黄鱼保护和增殖工作,推动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