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青蛙共生系统,探索生态农业致富新路径
镇里的扶贫工作站站长刘振华告诉李满生,像他这样自主创业的脱贫户在遂川县也算是典型事例,可以借助他的成功经验来带动更多村民建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将这项产业做大做强;同时,政府在相关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将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像今年就已申请为李满生的养殖基地提供5000元的补助金,今后还会派出农业专家给他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
吐着泡泡的小龙虾不时探头探脑露出水面,鸭子在稻田里时隐时现……一派田园风光惹人陶醉。 新“稻路”:稻田里“长”出蟹鱼鸭…… 稻在水中长,鱼蟹水里游,鸭在水上戏。这动静结合的画面,正是新沂市水稻循环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合沟镇青石桥村水稻种植大户杨云峰近千亩的水稻田里,暗藏着不少“名堂”。每天
八月微凉,闲云轻漾。8月16日上午,笔者来到位于江西吉安市遂川县泉江镇安下村的青蛙泥鳅混养基地,放眼望去,面前的10多亩地,全被透明而纤细的白纱网罩隔成一个个小方块,四周是集中连片的稻田与荷塘,地垄整齐、沟渠畅通、井然有序。白纱帐里,草青、水绿,蛙鸣声声。
李满生是一个善于思考、敢想敢做的人。今年4月,结合多年的养殖经验和技术,他又开始尝试“稻鳅蛙”一体化养殖,即在田里种水稻,水里养青蛙,泥里养泥鳅,充分利用稻田资源进行纵向养殖,使收益达到最大化,真正地脱贫致富、奔上“钱”途。
“野生青蛙靠捕食移动昆虫而生存,不会吃静物,人工养殖青蛙喂养的是静止的食物,难点就在于对野生青蛙进行驯化和饲养技术上的改进。”针对青蛙的这个习性,李满生设计了钻孔喂食台,将死鱼、蚯蚓等食物放置台上发蛆,当成堆的蛆虫、蚯蚓挪动时,会从小孔处掉入青蛙池,成为运动食物,很容易就被青蛙发现、捕食。这种创新的青蛙饲养方法成效显现,养殖成本低,只需每天早上去附近的水库捡十余斤死鱼即可。到2016年七八月,两亩养殖池前前后后出成蛙五六百斤。青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一斤青蛙的批发价格在二十五六元以上,因此,单亩收入逾万的目标并不遥远。
,近年来遂川对全县贫困村在产业扶贫上花大力气予以积极支持,在让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选准产业发展之路的同时,也把精神扶贫放在了重要位置,鼓励更多的贫困户像李满生那样,不等不靠,苦干巧干加勤劳,掌握自己的致富经,力求脱贫不返贫。
水产养殖费尽周折穷则思变
发展泥鳅养殖离不开田地,考虑到泥鳅是杂食性动物,而安下村稻田比较肥沃,水中浮游的生物众多,养殖泥鳅更有优势,于是李满生改造了以前的稻田,开挖了十多亩泥鳅养殖专用池塘。2013年秋季,李满生共投入2.8万元,购买50万只泥鳅幼苗投入了池塘。经过半年的精心照料,池里的泥鳅终于在第二年见了成效,价格卖到了每斤13元,近两万元的利润让李满生尝到了甜头。
他们在稻田养青蛙、泥鳅。“水稻+N”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种植养殖结合的稻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共生的水产生物除草、除虫。稻田养鱼养...
李满生今年47岁,小时候因家境贫困,初中没念完就辍学回家务农。90年代末,为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他开始尝试养殖“四大家鱼”,一开始还略有盈利,但因为养殖户一年年激增、高产优质的水库鱼又大量上市,家鱼价格一路走低,在供需严重不均衡的市场中,李满生这样的养殖小户简直不堪一击。到了2010年,由于鱼塘的水质和病虫难以控制,李满生的家鱼养殖遭受了重大亏损,还为此欠下不少债务。一家四口,夫妻俩全指着这几口鱼塘维持生计,还要供一双儿女上学,生活本就拮据,加上养鱼的失败,更是雪上加霜。
2013年李满生被确定为安下村的黄卡贫困户。顶着贫困户的帽子,自觉身强力壮的李满生心里极不舒服,但没学历、没资金的他一时也找不到好的致富路子。
当我们问起李满生今后如何发展时,他信心十足地说,过几年我打算进一步“扩军增员”,继续把技术学精,扩大基地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带动附近的贫困户一起养殖,让大家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现在,安下村的村民都喜欢去李满生的“白纱帐”基地看看,大家就等着看他的鳅蛙事业能不能赚钱,如果一切顺利,村民们都想和他一起干。
泥鳅属于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因为气温、水温的升高,泥鳅的活动量和摄食量逐渐增加,应加强饵料的投喂。稻鳅共生绿色高效种养技术稻鳅共生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是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
走进校椅镇榃桥村新利生态蛙稻养殖场,只见一块块稻田四周,围着白色纱帐,纱帐内,小青蛙争先恐后地在秧苗四周跳跃,稻田水里,泥鳅时不时游到岸...
我已经是第三次过来考察了,我们准备搞150亩,先试一下,这个项目引回去以后,我估计水稻也增收,蛙的产量也可以,带动我们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蛙”共生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而且提高了农作物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相信这幅用汗水绘就的生态致富画卷正逐渐化为现实
因为有前车之鉴,李满生知道,单一养殖产品比较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不是长久之计。在朋友的介绍下,他了解到,养殖青蛙每亩的利润能达到上万元,而野生青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允许捕食,在遂川当地餐饮市场上,青蛙的供应长期处于不饱和状态,销路基本不成问题。看中商机的李满生萌生了“青蛙和泥鳅一块养”的想法。
穷则思变。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李满生从银行贷款3万元,开始了再创业之路。这一次,一个新的水产品种吸引了他的目光——泥鳅。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养泥鳅投资少、周期短,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利润差不多是养鱼的三四倍,收益相当可观。
▲吴有金在青蛙喂饲料▲吴有金向进行田间管理的农工讲解工作要领笔者还了解到,为了获得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将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明年该基地决定与湖北业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将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扩大至200亩,形成一个产业示范园区,以加速“巨型稻”系列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及生态产品的开发。▲图文来源:冯怡红
“扩军增员”带动村民政府支持
孙飞采用稻鱼共作模式,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在稻米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稻鱼共作,二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这种生产模式确实大大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浅水藕+泥鳅+鲶鱼刘鹏的立体种养致富路。“我们这边现在生态是挺好的,在我们的田里边能看到许多青蛙、螺丝等一些水生动物,在水稻抽穗前,大清早能看到在水稻上面布满了蜘蛛网,可能就是因为不打农药的原因,给...
“每一格养殖池都随宽度呈两边高,中间低的形状,中间凹陷部分储有浅水。现在是白天,它们都躲在浅水下面。”养殖户李满生一边介绍,一边小心地揭开纱帐,跳进养殖池。动作虽然轻柔,但依然惊扰了池中正在休息的小东西。几十只青蛙如炸了锅般地四处乱窜,有些躲进旁边的草丛里,有些窜上了池底两边的“高地”。“这一格主要是青蛙,旁边几格以泥鳅为主。我这儿的水稻、泥鳅和青蛙‘生活’在一起,全都是原生态的,比单种水稻的收入翻几番。我就是靠它们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李满生一脸自豪地说。
为了养好青蛙,李满生开始悉心钻研相关养殖技术。平时他就喜欢看一些农业节目,又买了些专门介绍青蛙养殖的书籍资料,同时向有过相关养殖经验的村民讨教,经过多方求经、铺路借鉴,2016年三月,李满生开始小规模的实践,在两亩泥鳅池中投入5万尾蝌蚪和幼蛙。
在学富镇中兴街道的江苏田盛源青蛙养殖基地,60亩的稻田被隔成108个小方块,由绿变黄的水稻长势喜人。稻蛙共生养殖获得了成功,不少人纷纷前来学...
在稻田泥鳅青蛙共生系统,探索生态农业致富新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稻田泥鳅青蛙共育,生态农业新典范的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