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养殖技术亟待革新,传统方法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小龙虾供应端加工、研发技术不达标,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使小龙虾产业频频遭受质疑,影响整体市场。2017年中国小龙虾产业大数据迎来历史新高,1000万亩的养殖面积,近2000亿元的产值收入,500万的就业人员。积极推动行业高效运转,从长期战略眼光着眼小龙虾产业发展,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推动小龙虾产业的重大变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成虾价格跌落,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堂食消费市场受疫情影响,一直无法启动,几乎均处于关门停业状态,直接导致市场需求量难以上行,而养殖端的供应...
因为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龙虾养殖技术不断革新,如生态养殖、智能化养殖等新型养殖模式逐渐普及。此外,小龙虾的烹饪方式多样,从传统的麻辣、蒜蓉到创新的咖喱、啤酒味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一、亲虾消毒方法欠妥常规的消毒方法是用浓度为3%的盐水浸泡小龙虾亲虾,这对带水运输的亲虾来说是正确的。但对离水运输的亲虾而言,用盐水进行消毒将加重其...
二、苗种培育培育池面积 | 水深 | 池子类型 |
---|---|---|
20-40平方米 | 0.6-0.8米 | 水泥池为主 |
放苗前对池子严格消毒,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提供开口饵料,移植水草面积占水面的30%。每亩投放0.8厘米稚虾10-15万尾,早期以天然饵料为主,适当投喂豆浆和鱼糜,因为个体的增大以人工饲料为主。
三、池塘养殖选择水质良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开挖养虾沟,沟宽1.5米,深1米,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米,深0.5米,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田埂面宽3米以上,田埂高1米。在离田埂1米处,每隔3米打一处1.5米高的桩,用毛竹架设,在田埂边种瓜、豆、葫芦等,待藤蔓上架后,在炎热的夏季起到遮荫避暑的作用。在养虾沟和田间里要移栽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以零星、分散为好,这样有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塞。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墙,以防小龙虾逃逸。
小龙虾放养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放虾。
小龙虾放养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稻谷收割后的9月上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放养个体在40克/只以上的小龙虾20公斤,雌雄性比3:1。
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虾1500-2000尾/亩或30公斤/亩。小龙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幼虾时用3%~4%的食盐水浴洗10分钟消毒。
六、适宜区域 七、小龙虾生活习性小龙虾属于杂食动物,主要吃植物类,小鱼、小虾、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藻类都可以作为它的食物。小龙虾的繁殖能力不强,每年小龙虾繁殖1次。
小龙虾的生存能力非常强,除了亚洲,欧洲和非洲也是它的家园,因此成为了世界级的美食。在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都有人食用,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号称生产了世界上90%的小龙虾,而当地人就吃了其中的七成。小龙虾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却一些形态和习性上的优势,还得部分归功于它对污染环境的耐受能力。
小龙虾体长是指从小龙虾眼柄基部到尾节末端的伸直长度,全长是指从额角顶端到尾肢末端的伸直长度。人们习惯认为,小龙虾苗种般指的虾规格指的虾长。小龙虾由头胸部和腹部共21个体节组成,共有19对附肢,体表具有坚硬的甲壳,其头部有5节,胸部有8节,头部和胸部合成一个整体,称为头胸部。头胸部呈圆筒形,前端有一额剑,呈三角形;额剑表面光滑扁平,中部凹陷呈槽状,前端尖锐具有攻击性;头胸甲中部有一弧形颈沟,两侧有粗糙颗粒。
腹部共有7节,其后端有一扁平的尾节,与第六腹节的附肢共同组成尾扇。胸足共有5对,第一对呈螯状,粗大;第二、第三对呈钳状,后两对呈爪状。腹足共有6对,雌性第一对腹足退化,雄性前两对腹足演变成钙质交接器;各对附肢具有各自的功能。小龙虾性成熟个体呈暗红色或深红色,未成熟个体为淡褐色、黄褐色、红褐色不等,有时还可见蓝色。常见小龙虾个体为全长4.0-12.0cm。
小龙虾在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并形成数量巨大的野外种群。中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主要用作食物和宠物。小龙虾常常混养在农作物田中。不需要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可实现自我维持,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
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筑穴引起灌溉用水的流失及田地破坏;由于螯虾食性很杂,对鱼苗发花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
由于小龙虾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食性广泛,种群增殖速度快,常剪断农作物,特别是稻作物,并可能与当地淡水螯虾物种发生竞争。
小龙虾养殖技术亟待革新,传统方法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部分结束,接下来是小龙虾养殖新法应运而生。
传统养殖痛点与变革小龙虾养殖过程中,亲虾消毒方法欠妥,常规方法对离水运输的亲虾不利。针对这一难题,一些养殖户尝试使用新型消毒剂,取得良好效果。此外,虾掌门室内养殖模式、虾稻模式、蟹混养-底增氧模式等新型养殖模式,有效提高龙虾养殖成活率和管理效率。
最新科学小龙虾养殖技术包括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等。在苗种培育过程中,需注意消毒、饵料投放等环节。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要考虑水质、田块选择等因素。苗种放养时,注意试水安全,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消毒方法。
小龙虾在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形成数量巨大的野外种群,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为防止小龙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已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如加强养殖管理、严格市场准入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