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铁岭开原巧用资源,黑木耳产业蓬勃发展
在辽北大地,开原市上肥镇挠贝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黑木耳种植基地里,10万枚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黑木耳长势喜人。这不仅仅是丰收的景象,更是辽宁铁岭开原黑木耳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现在每天可采摘将近750公斤黑木耳,自然风干后能得干品50公斤左右,目前库存干品就有5000多公斤。”技术员刘忠涛自豪地说,“我们的木耳利用微喷浇水长大,采摘后直接在阳光下晾晒,自然风干成干品,不喷东西不熏蒸,口感鲜嫩有嚼头,是真正的绿色纯天然。”
合作社模式,抱团致富之路“我家在上海有亲戚,每年我都会抽空去串几次门,他们非常爱吃木耳,每次我都要到附近的清原县买一些送去。后来,我在上海跑了几家市场一打听,发现木耳价格高、销路好,利润大得惊人。”李春雨回忆道,“今年刚过完年我就琢磨种木耳的事,便找来李刚、王岩、刘忠涛、袁家国4人。大伙一商量,很快就达成了一起种植黑木耳的协议。”
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效益李春雨还给地处青龙山脚下、挠贝河畔的挠贝村出了三大发展黑木耳产业的优势:资源环境好,交通便利,依山傍水,有沈平公路;地势两山夹一沟,昼夜温差较大,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木耳生长;挠贝村柞蚕场广布,木耳生长的营养源丰富。
“每年放养柞蚕后都要倒山场,蚕农常把柞柴砍掉扔到山下任其腐烂,我们把这些柞柴粉碎做成天然菌棒,还变废为宝了。”李春雨说。
未来展望,打造木耳品牌李春雨告诉记者,合作社现正兴建4000平方米的厂房,建成后年可生产菌棒50万棒,种植基地扩大到30亩。李春雨说,“明年我们准备再上几个品种,建设5栋吊袋大棚,开始实行立体种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用不了几年,挠贝村一定会成为远近闻名的木耳村。”
辽宁铁岭开原黑木耳产业,以其绿色、健康的品质,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原市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木耳品牌,让黑木耳产业成为更多农民的致富之路。
年份 | 地区生产总值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
2021 | 716.0 | 172.8 | 203.0 | 340.2 |
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上肥镇挠贝村,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菌棒如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卫士。这里的黑木耳,以其纯净的绿色和鲜美的口感,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的金钥匙,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然生长,绿色纯天然合作社的发展不仅让农民们实现了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正在采摘木耳的陈忠梅说:“这些年来我们留守在家,一到农闲时就没了来钱道。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村里有20多个姐妹在这里打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