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栽培技术,涉及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
绿豆,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作物,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它不仅适应性强,而且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稳定。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绿豆的栽培技术。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绿豆高产的关键。根据市场需求和口感,推荐选择抗倒伏、分枝发达、生长旺盛、生育期短、栽培简单、结荚集中、产量较高、色泽油绿、粒大饱满的品种,如安岳油绿豆和中绿一号等。
提高播种质量是绿豆高产的基础。播种前,应筛去10%的小硬粒子,亩播种量一般在1.5-2千克,播种深度在3-5厘米为宜。
三、田间管理管理环节 | 具体措施 |
---|---|
间苗、定苗 | 出苗后达到两叶一心时,剔除疙瘩苗;4片叶时定苗,株距在13-16厘米,单作行距在40厘米左右。 |
中耕锄草 | 从出苗到开花封垄,一般最少锄四遍,中耕深度由浅到深再到浅。 |
灌、排水 | 开花结荚期是需肥水高峰期,遇旱要及时浇水,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雨季要及时排水。 |
主要防治绿豆象,成虫产卵于豆粒或嫩荚上,幼虫孵化后蛀人豆粒内为害。防治方法包括:入库前豆粒进行50℃高温灭虫;每千立方米用氰化钠1.5千克熏蒸48小时;密闭贮藏缺氧保管;少量贮存可放在开水中浸20分钟,捞出晒干放在缸内。
五、收获与贮藏绿豆生长周期大约60-65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耐荫蔽。收获后,应选择干燥通风的地方进行贮藏,避免受潮和霉变。
绿豆栽培技术涉及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等多个环节。掌握这些技术要点,才能实现绿豆的高产和优质。
传统种植升级,高效益策略显成效
绿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只是,面对大田绿豆叶斑病等常见病害的威胁,如何提升绿豆品质和产量,成为了种植户关注的焦点。
绿豆后期田间管理主要包括追肥管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提高播种质量是高产的基础,加强田间管理则是保障。例如,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使绿豆苗全苗壮,开花早,结荚早,避开秋旱,单产提高50%以上。
绿豆根瘤菌虽具有固氮能力,但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可明显增产。底肥施用时,一般亩施有机肥2500千克,碳铵3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以满足生育期的营养需求。
绿豆叶斑病是常见的病害之一,可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进行防治。例如,入库前豆粒进行50℃高温灭虫,或使用氰化钠熏蒸,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因为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绿豆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应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推广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种植模式,为绿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