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蓣色链隔孢褐斑病:一种侵害红薯叶片的真菌性病害
作者:田园茶韵者•更新时间:10小时前•阅读3
红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叶片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只是,红薯蓣色链隔孢褐斑病这一真菌性病害,正成为威胁红薯叶片健康的一大隐患。
病原名为Phaeoramularia dioscoreae Deighton,又称薯蓣色链隔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这种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随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病原名称 | 薯蓣色链隔孢 |
---|---|
异名 | 薯蓣尾孢 |
属 | 半知菌亚门真菌 |
红薯蓣色链隔孢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斑出现在叶片两面,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因寄主品种不同而异,一般2-21mm。叶面中心灰白色至褐色,常有1-2个黑褐色细线轮纹圈,有的四周具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
防治方法1. 清洁田园:秋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基数。
2. 喷洒药剂:雨季到来时,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等,进行防治。
红薯蓣色链隔孢褐斑病作为一种侵害红薯叶片的真菌性病害,对红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了解其病原、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有助于农民朋友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以2023年12月30日山药薯蓣色链隔孢褐斑病为例,通过对该病害的病原学、发病条件、防治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成功降低了山药薯蓣色链隔孢褐斑病的发病率。具体措施包括:冬季清园,剪除病枝、病叶;春季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因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红薯叶病害的防治方法将更加多样化。未来,我们有望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红薯叶病害的发生,保障红薯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