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鲳鱼水霉病防治,需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长毛病”,是淡水鲳鱼常见的一种疾病。此病由水霉菌引起,主要症状为病鲳鱼体表出现白色绒毛状物,严重时会导致病鱼死亡。
根据鲳鱼体或鲳鱼卵上的白毛症状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用显微镜检查菌丝体。在诊断虾蟹疾病时,要注意将纤毛虫病与水霉病区分开来,在显微镜下,纤毛虫是运动的活体。
三、中药防治中药中常用于治疗癣、疥等真菌性皮肤病,早在60年代就被用来防治淡水鲳鱼的白皮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及水霉病。其中,五倍子末是渔药国家标准中唯一治疗水霉病药物。
中药名称 | 作用机理 | 适用疾病 |
---|---|---|
五倍子末 | 二硫氰基甲烷在分解过程中生成的硫氰酸根阻碍了病原微生物呼吸链中电子的转移 | 淡水鲳鱼的白皮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及水霉病 |
加强亲鲳鱼培育,提高鲳鱼卵受精率,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繁殖;
产卵池及孵化用具清洗干净,并用聚维酮碘、戊二醛、苯扎溴铵等药物进行浸泡消毒;
孵化过程中,应多次用亚甲基蓝、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等浸泡处理。
治疗水霉病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混合感染综合治疗”。以下为几种常用药物:
水杨酸醇溶液
二硫氰基甲烷溶液
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
五倍子末
六、注意事项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原则: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和廉价性。单一水霉病时,可选择水杨酸醇溶液、二硫氰基甲烷溶液或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或五倍子末等全池泼洒或浸泡,用量参考产品说明书。如果是细菌、病毒等和水霉混合感染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综合治疗方案并实施。
淡水鲳鱼水霉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并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希望本文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传统防治方法与局限性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开发用于防治水霉病。例如,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其主要成分是合成大蒜素,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二硫氰基甲烷也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水处理药剂,能有效杀灭和抑制水体中的病菌、真菌等。这些新型药物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预防措施与治疗策略预防水霉病的关键在于加强亲鲳鱼培育,提高鲳鱼卵受精率,并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繁殖。产卵池及孵化用具需清洗干净,并用聚维酮碘、戊二醛、苯扎溴铵等药物进行浸泡消毒。孵化过程中,应多次用亚甲基蓝、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等浸泡处理。
案例分析:某养殖场水霉病防治实践在某养殖场,水霉病曾给鲳鱼养殖带来严重损失。通过采用新型药物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和二硫氰基甲烷,结合预防措施,如加强亲鲳鱼培育、孵化用具消毒等,成功控制了水霉病的爆发。据统计,该养殖场水霉病发病率从原来的30%降至5%,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未来展望因为水霉病防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药物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建议养殖户在防治水霉病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注重预防措施,以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保障养殖效益。同时,加强水霉病防治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养殖户的防治水平,对促进淡水鲳鱼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