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大闸蟹,培育优质蟹种面临技术难题
大闸蟹,作为我国水产养殖的“明星产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只是,在池塘养殖过程中,培育优质蟹种却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
培育一龄优质蟹种,应用5月份出池的繁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放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蟹种培育有适当的单产水平,每亩蟹种产量达到80~120千克;适当的出池规格,每千克80~160只;适当的出池时间,12月中下旬起捕。
二、优质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宋长太黄丹优质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其规格最好控制在160只千克左右。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渔业科技示范户陈某,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掌握了池塘培育蟹种高产高效技术,现介绍如下:
1. 培育池的选择蟹种培育池要选建在靠近水源,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免需要划船进入池塘中间补投饲料,保证养殖效率。
2. 控制大闸蟹放养密度培育一龄优质蟹种,每亩蟹池可放养蟹苗0.3~0.5千克,必要时还可以多放。只要蟹苗质量好,饲养管理得法,不仅蟹种出池规格可以达到要求,而且回捕率可达10%以上。
优质蟹种的培育, 应通过施足基肥,栽好水草,培育基础饵料来满足蟹种摄食需要。同时根据蟹种生长速度和基础饵料状况,适时适量投喂。饵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日投喂量按在池蟹体重的4%~6%统筹安排。
在控制蟹苗放养密度和控制投喂量的情况下,搞好水质管理十分重要。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8.5,透明度40厘米左右,水质清新活爽。
大闸蟹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人工繁殖蟹苗出池时间都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用这部分蟹苗培育一龄蟹种,由于放养时间过早,生长时期过长,通常蟹种的出池规格都在20克/只以上,且有相当一部分蟹种性腺发育成熟。
栽种水草以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蕹菜等为好。水草移栽要求在蟹苗下塘前20~30天栽好,平时加强管理,及时补栽,确保水草覆盖面积始终占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3. 移植螺狮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适时适量移植螺狮让其自然繁殖,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从而达到高效生态养殖之目的。
在饲料选择上,陈某坚持使用优质饵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辅以适量动物性饵料。他根据蟹种的生长速度和摄食情况,灵活调整日投喂量,通常按池内蟹体总重量的5~8%进行投喂。通过科学的投喂策略,陈某的蟹种生长速度和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新水质管理是蟹种培育的关键环节。陈某注重调节培育池的水位和水质。他通过定期换水、泼洒生石灰水等方法,保持池水溶氧量、pH值和透明度在适宜范围内,确保水质清新,为蟹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水草移植,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了给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和摄食环境,陈某在蟹种培育池中移植了伊乐藻、轮叶黑藻等多种水草。这些水草不仅为蟹种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还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为蟹种的健康生长提供了保障。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陈某成功破解了大闸蟹养殖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当地养殖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的成功案例表明,科学的管理和精细的操作是提高大闸蟹养殖效益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