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蛙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防治问题
黑斑蛙,又称青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它们喜栖息在水稻田、溪边、池塘边,尤其沼泽水域浅水区,性喜温湿有遮阳的水草或水草丛生的环境生活。黑斑蛙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
黑斑蛙属于变温动物,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30℃,当温度低于12℃时就停食开始冬眠,春季温度上升至16℃结束冬眠。青蛙一般1龄可达到性成熟,产卵季节为5月~8月,产卵旺季为5月底~6月初,个体体重为150g~300g,青蛙怀卵量为0.2万粒~0.6万粒,分批产卵,一般年产卵3次。
疾病名称 | 病原 | 病征 | 防治方法 |
---|---|---|---|
肠胃炎 | 细菌感染 | 患病蝌蚪肚子膨胀,肚底近肛门处因肠子充血而呈红色,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 | 调整饲料,加强水质管理。 |
白斑病 | 真菌感染 | 体表出现白斑。 | 使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
白内障 | 细菌感染 | 眼膜角质化,形成白膜。 |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
红腿病 | 细菌感染 | 病蛙外观呈肥胖状,皮肤呈黄绿色,无光泽,剪开腹部可见有腹水,肝脏肿大变灰白色、土黄色或青灰色。 |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
肝肿大病 | 细菌感染 | 病蛙呈肥胖状,后肢粗大,手压有硬感,皮肤微红。 |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
腹水病 | 细菌感染 | 病蛙腹水,食欲丧失,疲倦。 |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
1. 蝌蚪长腿缩尾期间的疾病病因是什么?
蝌蚪长腿缩尾期间的疾病病因主要是由于蝌蚪在变态过程中,体内产生一连串变化,导致肠胃机能尚未健全,对高蛋白食物之摄取无法适度消化及消耗,造成蛋白质堆积而导致肠胃道异常发酵,发生腹胀现象。
变态到成蛙期间的疾病病因主要是由于蝌蚪在培育期间水温、水质及深度与网箱内水质差异太大,导致蝌蚪适应不良。
种蛙产卵量及孵化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湿度、雨水及遗传因素等影响。
1. 肠胃炎:调整饲料,加强水质管理。
2. 白斑病:使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黑斑蛙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防治需要养殖者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养殖成功。
A饲料:成长迅猛阶段,营养需求激增,伴有猛食现象。饲料型号多变,肠胃需适应不同大小的饲料颗粒。体能供需平衡至关重要,否则易引发肠胃炎、胃肠套结、肝病变、肾功能不良等问题。胆汁分泌供消化,忽视肝脏解毒功能,消化道胀大,滤心功能障碍,消化不良,肠内异常发酵,充气,形成胀气和细菌性肠炎。
病征:病蝌蚪肚子膨胀,肛门附近肠子充血呈红色,多浮于水面。病蛙初期垂头弓背,烦躁不安,活动量减少,趋向水源。
病征:体表出现白斑。
c、水温过高,溶氧不足,厌食,无法定量进食,营养不良。
b.泼洒诺得力20~40ppm。
3、投喂量未按标准,蛙类饥饱不定。
2、白内障:
黑斑蛙是青蛙养殖的主要品种,歪头病由细菌感染导致,传染性强,感染初期...
D原因:大水体藻类旺盛,藻类毒素进入体内,造成神经性伤害和肠胃机能不适,细藻附着于鳃部,感染微小原生虫,呼吸困难,蝌蚪浮头和斜身。藻类密度过大,造成蝌蚪缺氧,大量死亡。
因此,人工养殖黑斑蛙势在必行。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黑斑蛙高效养殖技术!生长习性:黑斑蛙喜群居,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
病征:蛙胃部和肠头挤压成凸套,胃部食物无法进入肠道,死亡率增大,难控制。
c.内脏出血。
养殖成功后的效益可观是近些年黑斑蛙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防治措施:内服驱虫药物2~3天,再内服氟苯尼考粉+亚硫酸氢钠甲萘醌粉+三...
病原:1、水源差或长期降雨造成养殖池塘细菌大量繁殖。
B密度及气候:饲养密度应根据不同阶段体形进行调整,避免紧迫。排泄量大,空气中的氨气、亚硝酸、二氧化硫提高。气温越高或气压越大时,更易提升,成为各类细菌疾病之温床,导致皮肤病。空气中、水中充满此类异气,以致脑部缺氧,造成体能失衡,更可能导致脑膜炎。
b、蝌蚪体还太小就提早入池,因营养不足而受环境因素刺激提早变态。
黑斑蛙的歪头和白内障,在我们养蛙朋友的了解中也就是脑膜炎问题,也是黑斑蛙养殖过程中常见且较棘手的疾病,这种疾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而且很难治愈。黑斑蛙脑膜炎的主要防治措施。目前,还未研制出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已成为黑斑蛙养殖过程中最难治愈的疾病之一。
病原:1)暴食及太早投喂大号料引起,会造成胃部过分膨胀,肠道提升而致重叠。2)投喂土料,由于颗粒不均匀,投喂时间长会造成肠胃套结。
病原:车轮虫
b.重症者,停留在池底而不动。
病征:贫血及嗜眠,因寄生于血球的胞质内,分为三型:
防治:惠得力+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大黄五倍子散每公斤饲料各用10克,连用3天。
a、调整适当养殖密度,将同个体大小的蛙分别集中一池。
原因:a、当寒季延长时会使种蛙冬眠期加长,消耗体能太多,降低产量。
黑斑蛙人工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手册黑斑蛙属于两栖类蛙科动物,俗称“青蛙、“田鸡,属于野生青蛙的一个种类。分布广泛,在我国的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平原和丘陵上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踪影。在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地也有分布。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
病原: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时,易发此病。
病征:病蛙患病初期栖息不定,东窜西爬,活动缓慢,喜欢钻泥。后期常躺于池边,缩头弓背,反应迟钝,不摄食或者食量很少,解剖腹内,肠道充血,有粘液表面发炎,常与红腿并发。
6、肠炎
b.较大、单一、清澈白蛋白样泡。
d、将死亡病体及过剩食物彻底消除。
病因:当气候变化,温差太大或水质变化过多时,脓毒性黄杆菌侵入,使脑压增加,眼膜承受过高压力,防疫系统会增生眼膜来保护眼球,造成眼膜角质化形成白膜。
3、平时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对于进入养殖场地的外来人员、车辆要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将病菌带入养殖场导致蟾蜍感染生病。.河北大叔做养殖,利用 ...
传染途径:蚊子或蚋叮咬,故夏季较多。
b、加强空气之对流及日光照射池中。
5、腹水病
4、蝌蚪已长大到4~5克还未能变怎么办?
B原因:上述中因蛋白质之消耗过剩而造成肝肾负荷,引起肾功能障碍,以致蛋白质代谢中引起尿酸沉积,造成出血性关节炎,更因代谢过剩,肾功能无法负荷而引起肾发炎,无法正常排出体液而形成腹水。
d、饲料加入太多油脂成分如鱼肝油、鱼油。
C原因:蝌蚪成长阶段太早投喂颗粒饲料,因体内肠胃道还未能适应高热能饲料,而造成肠内消化不良之异常发酵,并发细菌性疾病。
b、种蛙池中配对数太多,会造成杂交使得不同种蛙的精子相互排斥。
a.腹水,食欲丧失,疲倦。
参与互动讨论 观看更个性化内容 领取专属游戏礼包 立即登录 黑斑蛙养殖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 2017年11月3日发布 30:00 黑斑蛙养殖过程中病虫害...
a、增加水中藻类的培养并注入水入池方式增加溶氧。
e、有轻微病变时,即应使用爱福灭、惠得力添加到饲料中治疗。
目前人工养殖黑斑蛙已经成规模化,许多地区都在人工养殖.虎纹蛙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养殖过程中,只要注意环境卫生,保证饲料新鲜、营养...
2、高温期水质恶化,代谢物是传染媒介。
病原:属于虹彩病毒
7、蛙红血球病毒病
c、雨影响水中酸碱值而破坏受精卵。
最后导致失明,眼球突出。此病是由于天气突变、温差太大或水质变化过多引起。防治办法是用2g/立方米的漂白粉或50g/立方米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保持稳定的水温;在饲料中经常添加维生素E,提高蛙体生理功能和免疫力。 3.肝肿大病蛙呈肥胖状,后肢粗大,手压有硬感,皮肤微红,解剖可则刊中大、腹水等
人为的努力可以抵抗自然伤害,只要养殖户按正确的方式去饲养及用药,就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损失,而且定期保健防疫,绝对比病急乱投药节省成本,惠盈动保提倡“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养殖理念,强调正确的饲养管理,正确的使用药物,才能让养殖效益最大化。
b、于变态时即添加蛙多维+合生素。
d、季节变化前太早投苗,遭遇寒害而影响成长。
肉眼及组织病变:无
病原:场地污染或水体污染,气单胞菌属感染。
病征:病蛙外观呈肥胖状,皮肤呈黄绿色,无光泽,剪开腹部可见有腹水,肝脏肿大变灰白色、土黄色或青灰色,胆肿大呈浅绿色,病程一般较长,临近死亡时蛙体极度膨胀。
3、蝌蚪入网后大量死亡,腹胀,腹水,烂尾,斜身等是什么原因?
c、投喂帮助肠胃消化及强肝之药物;如:保肝宁及大黄五倍子散。
内容提示:DB33/T XXXXX—2021 6 A A 附 录 A 常见黑斑蛙疾病及防治方法 常见黑斑蛙疾病及防治方法见表A.1.黑斑蛙养殖流行病防治办法.
6、蝌蚪体型未达而提早变态,蛙体瘦小,体色不佳,死亡率高该如何改善?
e、水中及陆地常消毒,使用惠金碘、BKC、养殖安、新威特。
原因:a、因气候变化太大或雨水太多所致。
黑斑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黑斑蛙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色、无斑。
c.较不常见、浓缩、长形、结晶样长方形或不规则四边形包涵体。
防治:黄芪多糖、板黄散。
B原因:蝌蚪入池前的培育期太短、苗体太小、太瘦,体能不能适应大水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