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日照90后青年创办蚂蚱养殖场,年入50万

养鸡全程自动化,带领乡亲奔富路“走,去我的蛋鸡养殖场看看!”谭鹏带记者穿过稻穗金黄的稻田,走过果香四溢的种植基地,跨过特种水产养殖区,顺着一条与320国道连接的新柏油路,一路向北。

日照90后青年创办蚂蚱养殖场,年入50万

“哦,你说的是鹏伢子呀!哪里有40岁咯,他是一个90后。这时,谭鹏的父亲谭建辉已在塔城闯出一番天地,创办了建筑公司,还拥有多家商场与酒店。”

创立合作社带动80余户村民致富

“这个行业会有更好的前景。”左荣富不断提醒着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2013年,他创立了蚂蚱养殖合作社,免费向村民提供技术,并承诺回收蚂蚱,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我之前常出去当建筑工,这不看着他蚂蚱养得红火也想跟着赚点钱。”邻村43岁的陈长海笑着告诉记者,他现在养殖了30棚蚂蚱,每年能收入10多万元。

初中没毕业的他跑到大学找教授请教

因为爱情与丈夫莫宗伟喜结连理,嫁入了临沂市莒南县临港产业园莫家龙头村。2009年8月31日,于学艳注册了临沂丰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发展成一家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西瓜网袋、西瓜网兜于一体的企业。

提到“沂蒙六姐妹”,很多人就联想到战争年代为了革命胜利作出巨大奉献的临沂女性们。如今,和平年代,于学艳的塑料制品公司仍在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与饭店老板交谈,左荣富认为蚂蚱养殖这个行业很有前景,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个月后,左荣富放弃了当时年赚10多万元的工作,回到老家,养起了东亚飞蝗。

王元帮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带领村民致富。由中国青年网、大学生村官报、大学生村官之家网共同主办的脱贫攻坚•青春榜样——大学生村官典型人物寻找活动,自5月上旬启动以来,全国各地村官热情参与,本报从数百名报名者中,遴选他们的典型事迹予以展示,以...

为了保证猪仔健康成长,他把脏和累全都抛在了脑后,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在养殖场一忙就是一整天,查猪舍、喂猪、出粪便...

曹焕山毕业于畜牧兽医专业,从最初在永胜村,到2003年在二道沟创办养鸡场,一直到现在创办米格牧业,养殖规模从原来的5000只蛋鸡,逐渐发展到现在的4.5万只,与此同时,存栏能力10万只的现代化养殖场正在建设中。

省级“乡村好青年”常彦磊是日照市莒县乐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9年,刘雁滨带领一群“90后”年轻人回乡发展,一年后,“活体蔬菜”新型...

“我最骄傲的,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而是我做所的行业的前景。”在左荣富的微信签名里,这一段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养殖的2019级水产养殖专业的杨建豪说:“两年的援疆时间已到,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来新疆是我无悔的选择。”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陈继存河南濮阳市敬业奉献42年如一日把地震监测作为终生事业向宏佳湖北宜昌市敬业奉献好教师扎根边远山区24载用教学奇迹改变山里娃命运...

2006年,15岁的左荣富到青岛打工,三年后,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0多万元。2009年的一天,左荣富和客户一起,到一家特色饭店吃饭。

在点菜时,一道名为“飞黄腾达”的菜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出于好奇,他们决定品尝一下这道带有如此吉利名字的菜。等菜端上桌时,左荣富才发现,原来这道菜就是一盘蚂蚱。

展望下一个百年的宏伟蓝图。现在的龙先兰,光养蜂一年就有50万,还带着村民搞起了蜂蜜合作社。在党支部带领下,村里的产业风生水起...

左荣富从网上买了一本介绍蚂蚱养殖的书籍,可是对于这个初中没毕业的小伙很多地方都看不懂。情急之下,他脑子里蹦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去找这本书的作者请教。

他从书上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刘玉升教授,于是他一个人开车到了泰安。面对这位好学的小伙,刘教授颇为感动。

从此,遇到不懂的地方,左荣富就向刘教授请教。

对于这个行业,村民们都很陌生,而且都不看好,就连左荣富的父亲也认为他这是不务正业。

面对各种压力,左荣富并没有轻言放弃,他告诉自己:“终有一天大伙会认可我的。”

提及未来的计划,左荣富说,他计划将蚂蚱打造成日照当地的一个特色美食品牌。

目前,他已经在尝试对蚂蚱进行深加工,加工成蚂蚱酱、速食蚂蚱、蚂蚱罐头等21款食品。

“我有信心把蚂蚱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品尝到这种具有高昆虫蛋白和甲克素的美食。”左荣富自信地说。

激发带动了更多优秀青年扎根农村、建设家乡。

5月3日,新华社、半月谈以《15万“好青年”激活乡村》为题报道山东共青团“村村都有好青年”工作。

年轻人都走了,广大农村怎么办?如何吸引、留住并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朱振磊,一个90后青年,同时他也是雷威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如果森林是城市的绿肺,她便是这座城市最虔诚的造绿者,一年她跑遍了日照300多座山头,用脚步丈量出日照的绿色版图。

2006年,她放弃月薪8000元的工作与丈夫孙烽圣一同回乡创业,创办了济南丰盛工艺品有限公司;10余年间,她陆续设计了200余种婴儿玩具,这些产品远销英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从租厂房到拥有自己的现代化工厂...

到了2010年,左荣富的蚂蚱大棚就发展到了66个,而且也有了可观的收益,村民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可是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左荣富自己知道。

有一次,左荣富误割了打了农药的草喂了蚂蚱,结果20多个大棚的蚂蚱全部死亡,一下子损失了两万多元。

由于不舍得花钱雇人,66个蚂蚱大棚的工作全靠左荣富和妻子两个人完成。

在刘玉升的帮助下,合作社还成为了山东农业大学的实习就业基地,每年都有大学生去那里实习。

饭桌上的一道菜让他放弃年薪10多万元的工作

刚开始,左荣富没有任何养殖蚂蚱的经验。

通过打听,他了解到河北的一家公司销售蚂蚱卵,于是他开车赶过去,买回来600斤蚂蚱卵,在村里的地头上撑起了大棚,养起了蚂蚱,开始了创业之路。

左荣富告诉记者,他们养殖的蚂蚱除了日照本地消费五分之二以外,剩下的主要销往青岛、北京、济南等地,大部分作为食用,还有部分作为药用。

说起蚂蚱,农村出身的左荣富并不陌生,在地里干活时经常会看到。

可蚂蚱作为一道菜端上桌,而且价格不便宜,这却让他很吃惊。

他还在饭店的后边发现,老板盖起了一个大棚,里边养殖着不少蚂蚱。

左荣富按捺不住好奇之心,找到了饭店老板了解蚂蚱的养殖情况。

除了当地村民外,还有青岛、河南、河北等地的养殖户加入。

通过日照90后青年创办蚂蚱养殖场,年入50万,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例子,我们引入90后青年创新养蚂蚱,年赚50万,村民共富新路径。。

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谭鹏指着身边的蛋鸡养殖场,自豪地说:“瞧,这就是我的创业起点,也是我和乡亲们一起迈向富裕的桥梁。”谭鹏,这位90后青年,凭借着对养殖行业的敏锐洞察,走出了一条村民共富的新路径。

创新养殖,打破传统
日照90后青年创办蚂蚱养殖场,年入50万

合作社成立初期,谭鹏面临诸多困难。养殖技术、市场销售、村民观念等问题都成为了他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了蚂蚱养殖的关键技术。他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提升养殖技术,让合作社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合作社模式,共享共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