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养蚯蚓技术,环保效益显著
新编特种养殖技术,金锄头网,秸秆养蚯蚓环保效益高秸秆蚯蚓食量大,生长快,繁殖率高,饲养秸秆蚯蚓操作简便,成本低,费工少,农民易于接受,只要将秸秆堆放在向阳避风处,适当采取遮盖措施,冬季秸秆蚯蚓也可正常繁殖,此外,蚯蚓吃完秸秆后,排出的蚯蚓粪粒大小均匀、无臭无味,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广泛应用于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
秸秆蚯蚓养殖效益 | 数据来源 |
---|---|
秸秆蚯蚓食量大、生长快、繁殖率高 | 2018年农业技术研究中心 |
饲养秸秆蚯蚓操作简便、成本低、费工少 | 2019年农村大众 |
秸秆蚯蚓粪粒大小均匀、无臭无味,是上好的有机肥料 | 2020年农业技术研究中心 |
秸秆还田蚯蚓栽培技术,利用秸秆饲养蚯蚓可致富。利用沼渣在农业朋友网络中饲养蚯蚓的巧妙利用。秸秆蚯蚓养殖是一项投资少、效率高、操作简单...
从2012年开始,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蚯蚓循环废弃物处理模式,该模式以蚯蚓处理园区废弃物为主体,配合园区土壤改良和生物培肥,在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园区带来生态、经济...
蚯蚓养殖技术因为蚯蚓养殖业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蚯蚓除能处理动物粪便外,蚯蚓可以入药,养殖蚯蚓还有能处理垃圾、净化环境、积造肥料...
采取生物腐熟成本也较高,而且操作繁琐,不宜大面积普及推广。因此,每到农作物收获季节,焚烧秸秆现象屡屡发生,造成有机肥资源大量浪费并严重污染了环境。用秸秆养殖蚯蚓,可大量吞食秸秆。变废为宝。极大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污染。小小蚯蚓能解决掉一个农业大镇的全部秸秆,排出的蚯蚓粪还是很好的生物肥料
恢复和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此外,蚯蚓在处理垃圾中的有机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秸秆综合利用和为入类提供蛋白质新来源等方面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秸秆养殖蚯蚓加快秸秆、禽畜粪污处理 1 蚯蚓生长主要以回收的禽畜粪污、农作物秸秆为饵料,实现对有机废弃物的再利用,也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发展。蚯蚓养殖不
一、蚯蚓的场地选择
饲养场地应选择在远离火源,供水、排水方便,交通便利,避风向阳之处。一般村边路头闲散地块、家庭院落、树盘之下和农村废弃地,以及闲散的大棚、厂房内,只要是可以堆放一定数量的秸秆的地方,均可进行饲养。地表可做简单平整,不必再做防渗处理。
秸秆蚯蚓选种时应从体态、色泽、环带状态等方面进行择优,选择标准如下:
1、体态:体型上健壮饱满,挣扎动态刚劲有力,活泼敏捷,爬行速度快,无粗细不均和萎缩现象。
2、色泽:颜色鲜艳,基本一致,光泽柔润,体液丰满。
3、环带:环带硕大丰满,即便产卵后环带也很明显。
4、原体完整:对于蚯蚓复原体不可选入育种群。
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秸秆以及树叶、杂草、瓜菜残藤等,均可作为秸秆蚯蚓的饲料。对秸秆的要求是,不用粉碎,不论干湿,也不用管是否腐烂均可利用。将以上饲料堆制成宽2米~2.5米,高1.5米以上,长度不限的基料堆。堆制时边堆制边撒水。堆制好后,经过8天~10天的高温期,即可投放蚓种。第一次堆制好的秸秆吃掉90%时,应加盖秸秆,每次加盖不得超过40厘米。管理过程中,每隔10天~15天撒一次水,以利调节湿度。
秸秆蚯蚓在冬季,夏季多集中在下层,春秋季节喜欢聚集在上层,成蚓多数生活在秸秆周围。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秸秆湿度应控制在60%~80%之间,即用手握秸秆时手缝有水珠但不下落,注意适时补水。冬季控制温度,秸堆高度在1.5米左右,10月份堆放的新鲜秸秆产生的余热可到元月份温度仍可达到15℃以上,秸秆上层覆盖5厘米~10厘米的树叶、杂草、草帘等。夏季在养殖场地周围种植冬瓜、丝瓜、葡萄等植物,利用瓜架遮阳降温。首次引种,应严防秸秆二次发酵,以免高温及有害气体危害蚯蚓。夏季一经发现蚯蚓体色变黑暗时,应及时用手钗或三齿钩弄松中层未被吞食过的秸秆,以利通风透气。
养殖秸秆蚯蚓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创造适合蚯蚓生长、繁殖的环境,以利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1、温度的控制。温度是直接影响蚯蚓生长发育和产卵状况的重要生态因子,管理得当的话,可终年保持基料温度处于20℃~25℃的最佳状态,达到四季繁殖,终年生长的高产平衡状态。为此,饲养床的温度应设法保持在20℃~25℃。
春季在立春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开始回升,温度适宜,蚯蚓繁殖很快,要着重抓好扩大养殖面积的准备工作,如增设床架、新开地沟、堆制新肥堆等。
夏季,如气温超过25℃,应采取以下措施降温:减少饲养床基料厚度;室外饲养床则加盖遮阳棚;勤用凉水喷洒饲养床、地面。酷暑天气,饲养床的温度不得超过32℃。
初秋露水浓重的季节里,夜晚要揭开覆盖物,让蚯蚓大部分爬出土表层,享受露水的润泽,这对交配、产卵、生长均有好处,晚秋天气开始转冷,要做好防寒准备。
2、湿度的控制。基料湿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蚯蚓的生存繁衍,秸秆蚯蚓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20%~30%,如栖息于已发酵的秸秆中,则秸秆的湿度适宜含水率为60%~70%。一般在管理过程中,每隔15天~20天喷水一次即可。
3、气流的控制。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沛的新鲜空气,为了保持饲养床始终处于疏松透气状态,可采取以下措施。基料厚度不得超过规定高度,必要时予以削减。饲养一段时间后可适当翻动一次基料,将上、下层基料翻动、调换位置,即可使下层基料疏松透气,又有助于上、下层基料湿度趋向一致。
4、饲养密度。秸秆蚯蚓的密度一般应掌握在夏季宜稀,冬季宜密;有条件精细管理的宜密,无条件精细管理宜稀。
刚孵化出的幼蚓每平方米放养40000条为宜,一个月以后可调至20000条,一个半月以后调整到10000条直至采收。蚯蚓群体密度过小,虽每条蚯蚓的增重倍数较大,但种群单位面积的产量低,经济上不合算。
1、筛选法。自制两个大小相同的两个筛,两个筛面采用大小不同的筛孔,一个孔眼直径3毫米,一个孔眼直径1毫米,然后用合页折叠起来,上孔大下孔小,将大小蚯蚓、蚓粪、饲养基一起倒入。将筛放在日光或灯光下,使蚯蚓钻过筛孔落到细筛上,小蚯蚓则再通过细筛孔落到下面的容器里,这样剩在筛具上面的是蚓粪和土,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小,适合于室内使用。
2、密耙法。此方法最为简捷,用一块木板钉上齿距为1.5厘米~2厘米,长为15厘米的钉齿,装上手柄,铁钉像耙齿一样。用自制手耙轻轻地疏松饲养基,迫使蚯蚓向下层钻,这时可取上层蚓粪,逐层向下刮取,最后剩到床架底部的蚯蚓可集中采收。
大批量高密度运输蚯蚓时,可采用低温处理的运输方法。一般可将载体置于冰下,使载体的温度稳定在0℃~10℃之间,其具体方法如下:在硬质泡沫箱中装入膨胀珍珠岩颗粒与10%的膨胀珍珠岩营养载体的混合物,加入0.3%的长效增氧剂。投入蚯蚓,投入量按每立方米载体80万条~100万条。待蚯蚓全部钻入载体中后,在载体表面放置一个“井”字形木架,木架上安放冰块。20厘米厚的冰块用打有针孔的无滴塑料薄膜包裹3层~5层,安放在木架上,一般每立方米载体放入0.3立方米的冰块即可。封好箱口,交付运输。
1、毒气中毒症。病因:载体底层老化直至腐败,且长时间不透气,使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悬浮于基料之间,导致蚯蚓缺氧而涌向表面,继而厌氧性腐败菌、硫化菌等发生作用,使大量的硫化氢、甲烷等毒气不断溢出,造成蚯蚓中毒而死。
症状:病初蚯蚓大量涌出基料表面,有明显的逃离趋势;继而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孔也排出黄色或草体液,大面积成团死亡。
防治方法:平时应注意基料的通风,勤更换基料以及清除蚓粪。一旦出现病症应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
2、萎缩症。病因:基料温度长期低于18℃或高于28℃以上造成代谢抑制;蚓池太小,基料过薄,导致遮光性差,蚯蚓长期受光,影响体内外生化作用紊乱。
症状:蚓体细短,色泽深暗,反应迟缓,并有拒食反应。
防治方法:加强生态环境和微生态环境的良性平衡的管理,将病蚓分散到正常蚓群中混养,使之恢复正常。此症为管理失控所致,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3、鼠、蛇、蛙类。在养殖棚舍内堵塞漏洞,加设防护罩盖,棚舍周围撒布生石灰形成一道防线,防止它们侵入。
4、蜈蚣、蝼蛄、黑蛞蝓。利用它们夜间觅食的特性,于晚上9时~10时人工捕捉,或在其活动处撒布高锰酸钾予以杀死。
5、蚂蚁。放养蚯蚓前,可在养殖设施四周撒布3%的氯丹粉或2.5%的七氯粉,每平方米用药25克~45克。高温季节及幼蚓饲养床宜少施,撒药后一般可保持有效期15天左右。
从秸秆养蚯蚓技术,环保效益显著,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过渡到秸秆养蚯蚓,变废为宝新趋势,我们继续前进。
秸秆资源再利用,蚯蚓养殖新商机秸秆,这个农业生产的副产物,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农民的难题。只是,因为秸秆养蚯蚓技术的兴起,这一难题得到了巧妙的解决。秸秆不仅不再成为负担,反而变成了宝贵的资源,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商机。
秸秆养蚯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高效转化的过程。秸秆在蚯蚓的消化系统中被转化为有机肥料——蚯蚓粪。这种肥料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对土壤的改良和作物的生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操作简便,效益显著 案例分析:某村秸秆养蚯蚓的成功实践某村地处农村,过去秸秆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民尝试了秸秆养蚯蚓。经过一年的实践,他们发现,不仅秸秆得到了有效利用,还产生了大量的有机肥料,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为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秸秆养蚯蚓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化利用方式。它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秸秆污染问题,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