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蚯蚓资源日益减少,保护与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农村捕杀蚯蚓形成“产业链”,不应继续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而应该为之脸红、痛心、羞愧。任何打破生态平衡的做法,终究会受到惩罚的。建设生态省一直是海南的追求目标,也是海南叫响全国的金字招牌,捕杀蚯蚓虽然没有像乱砍滥伐般的直接痛感,但它给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我们不可低估。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蚯蚓被大范围捕杀,破坏了土壤系统的生态平衡,将殃及系统内的其他生物,也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损害,最终会与我们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

蚯蚓资源日益减少,保护与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蚯蚓在地下钻洞,疏松土壤,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更好地深入泥土中,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一条健康的蚯蚓每年能翻转一英亩中的20-40吨泥土。据调查我国每公顷土地内大约有15万~18万条蚯蚓,掘地性的蚯蚓加速土壤有机物的分解,非常有益于改良土壤质量,恢复和保持土壤生态平衡,这是第一。

同时,建设养殖蚯蚓示范企业,做好带头和示范作用。发挥蚯蚓的多样性作用:养殖致富,禽畜饲料,分解有机垃圾。如果政府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扶持下游加工企业,把蚯蚓的价值利用起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海南的蚯蚓养殖一定可以做起来。

明确政府对蚯蚓保护的职能分工,促进蚯蚓保护

针对电捕野生蚯蚓情况,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开展实地调研,共同深入研究,提出多项措施,加强野生蚯蚓保护,推动蚯蚓养殖产业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百姓对蚯蚓的生态系统作用和自觉保护意识 蚯蚓的多样价值与挑战

蚯蚓虽然不起眼,但是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非常高。据实验,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以吞食40吨垃圾,如果处理一户普通家庭的垃圾,只要饲养2000条蚯蚓就足够了。蚯蚓可谓是忠实的“环境卫士”。因此,专业学术论文在谈及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将它比喻为生态系统工程师,达尔文称之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这足以说明它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另外,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不仅可以作为鸡、鸭等家禽的饲料,还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蚯蚓市场上有需求,充分利用海南良好的气候环境和农民的热情,可以通过帮助农民走养殖蚯蚓致富之路。建议政府推广养殖技术、给予资金或政策扶持等。技术是蚯蚓饲养过程中的难题,通过养殖技术引进解决一个适宜本地蚯蚓生长的环境。政府将相应的养殖技术提供给农户,适当引导,将捕杀行为变成养殖行为。

第二,杂食性的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分解形成粪便,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每年每公顷土地内的蚯蚓排出的蚓粪就可以达到几十吨至几百吨,富含腐殖质的蚓粪是植物生长的极好肥料,能很好地提高土壤的肥力。对于人类它可以分解掉人类生产的有机垃圾,使其变成有机肥料,供植物等利用。同时人的活动也给蚯蚓提供一定的能量来源,比如食物。

由于蚯蚓可加工成蛋白质饲料,蚯蚓的粪便还是优良的有机肥料,蚯蚓可制成药品,还可作为罐头、食品、化妆品等的原料,这使蚯蚓价值不断升高,鲜活蚯蚓每吨的价格已超1万元,蒸干蚯蚓每吨可达到20万元以上,因此,如何在加强对蚯蚓保护的同时科学引导发展蚯蚓产业应当合理结合。具体建议如下:

建议 具体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蚯蚓保护的认识。
推广养殖技术 为农户提供养殖蚯蚓的技术支持,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
加强市场监管 对蚯蚓市场进行规范管理,打击非法捕杀和交易行为。
鼓励科技创新 支持蚯蚓养殖和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蚯蚓产业的附加值。

蚯蚓资源日益减少,保护与产业发展面临挑战。的内容已结束,现在切换到蚯蚓产业:创新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在海南的乡村,曾经存在着一种令人痛心的景象:捕杀蚯蚓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实则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我们不应将此作为农民增收的亮点,而应深刻反思,如何实现蚯蚓产业的创新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蚯蚓资源日益减少,保护与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河北省某地区,当地农民通过养殖蚯蚓,实现了增收致富。他们利用蚯蚓处理有机废物,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将蚯蚓粪便作为肥料,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这一案例表明,蚯蚓养殖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蚯蚓产业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应继续加强蚯蚓保护,推动蚯蚓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扶持和市场拓展,让蚯蚓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