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黑星病是一种危害青梅的真菌性病害
作者:农牧创意家•更新时间:12小时前•阅读3
某市青梅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在2万吨以上。黑星病是危害青梅果实的主要病害,严重时不仅影响果实外观和产量,也导致落叶,果实感染该病后,开始为果肩处出现灰绿色圆形小点,成熟时呈现黑痣状斑点,严重时斑点聚合成片,形成大块黑色病斑,影响果实外观,降低果实品质,幼果感病严重时,常造成果柄干枯导致落果。
青梅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
症状 | 成因 | 防治方法 |
---|---|---|
果实表面出现灰绿色圆形小点,成熟时呈现黑痣状斑点,严重时斑点聚合成片,形成大块黑色病斑。 | 由一种真菌引起,常见于越冬前管理不到位的果园。 | 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喷洒杀菌剂如农用链霉素、氢氧化铜等。 |
落叶 | 病菌繁殖过快,导致树体受到感染。 | 做好越冬的清园工作,预防病菌入侵。 |
为了更好地防治青梅黑星病,2000年1月26日,我们在普宁大坝镇葫芦地村傅楚葵梅园进行了“世高”杀菌剂防治青梅黑星病试验。试验三次重复,以2000、3000、4000倍使用五次,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6.7%。以800倍日本70%甲基托布津作对照,防治效果为90.2%。
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
做好越冬的清园工作,预防病菌入侵。
合理使用杀菌剂,避免长期使用同一药剂,以免产生抗药性。
青梅黑星病是青梅产业的一大“隐形杀手”,严重危害青梅产量和品质。了解青梅黑星病的症状、成因及防治方法,对于青梅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每逢二、三月,阴雨连绵,气温起伏不定,正是黑星病悄然滋生的黄金时期。果农们频繁施用杀菌剂,但今年气候反常,晴朗天气连续,防病次数锐减。一旦天气突变,黑星病便可能卷土重来,给青梅产业带来重大损失。
果农们常用70%甲基托布津、新万生等药剂应对黑星病,但长期依赖同一药剂,病菌逐渐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试验证明,“世高”杀菌剂内吸性强,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且价格合理,逐渐赢得了果农的信赖,成为防治黑星病的理想选择。
因为“世高”等新型杀菌剂的应用,青梅黑星病的防治将更加高效。未来,青梅产业有望实现绿色发展,为果农带来更多的收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