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毛豆炭疽病:病原菌侵入叶片、茎蔓
黑毛豆,作为我国重要的豆类作物,其炭疽病的发生往往给种植户带来不小的困扰。这种病害不仅侵入叶片、茎蔓,还可能导致病斑,严重影响产量。那么,如何有效防治黑毛豆炭疽病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黑毛豆炭疽病主要由真菌引起,菌丝体附在病株残体上,在采收的种子上越冬。播种后,产生孢子直接侵染幼苗,导致发病。此外,风雨、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也是病菌传播的途径。
二、症状识别黑毛豆炭疽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茎蔓和果实上的病斑。幼苗期危害时,叶片附近产生圆形红褐色凹陷病斑,幼茎上产生锈色小斑凹陷龟裂。成株受害时,叶片病斑发生在背部叶脉上,沿叶脉 呈水渍乌斑,黑色或黑褐色,也有呈水渍状的小斑, 至全叶呈水溃状。叶片萎蔫,茎上病斑和红褐色病斑稍有凹陷,外缘具有黑褐色轮织,潮湿时病斑上出现微红色沾状物。
三、防治方法针对黑毛豆炭疽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防治方法 | 具体措施 |
---|---|
农业防治 | 选用无病种子,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合理密植,深沟高畦,选择沙壤土或壤土种植,干湿交替灌水等。 |
生物防治 | 利用生物农药,如井岗霉素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150倍液、2%武夷菌素150~200倍液等。 |
化学防治 | 使用化学农药,如75%百菌清8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等。注意,化学农药只能在同一蚕豆上使用1次。 |
其他防治 | 合理轮作休闲,避免连作导致病害加重。 |
黑毛豆炭疽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田间发病适宜温度为25-27℃,病菌主要借助风雨、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此病发生较重。因此,在冷凉、多湿、多雾、露水重时,此病发生重;地势低洼、种植过密、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均可促此病发生。
黑毛豆炭疽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通过了解病原、症状、发病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黑毛豆炭疽病的发生,保障产量和品质。
在黑毛豆种植区,炭疽病一直是威胁作物健康和产量的头号敌人。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们探索了一套全新的防治策略,以下将通过具体案例,为您详细解析这套策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在广西某黑毛豆种植基地,种植户小李发现,部分黑毛豆叶片上出现了红褐色凹陷病斑,茎蔓上也出现了类似症状。经过专家诊断,确认这是由炭疽病引起的。我们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采集病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病原菌种类。
对病株进行隔离,防止病害扩散。
合理轮作:将黑毛豆与其他非豆科作物轮作,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理病株残体,集中深埋或焚烧,消灭病原菌。
深沟高畦:改善田间排水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我们引入了生物农药,如井岗霉素、农抗120水剂等,通过调节作物体内的微生物平衡,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
在病害发生初期,我们采用了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2%武夷菌素、75%百菌清等,有效控制了病害的扩散。
六、未来展望因为黑毛豆产业的不断发展,炭疽病的防治将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防治方法,为黑毛豆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