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宁夏海原旱作区成功引种黑豆,探索干旱地区作物种植新途径

在宁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海原旱作区正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书写着农业发展的新篇章。近期,宁夏海原旱作区成功引种黑豆,这一举措不仅为干旱地区作物种植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更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与单位 具体职责
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 主持项目
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提供技术支持
宁夏大学 提供科研力量
宁夏农科院 提供种植技术
同心县科技局 提供政策支持
海原县科技局 提供基地建设

此次引种成功,得益于宁夏各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合作。引进的黑豆品种在示范基地试种成功,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探索出新的路径,也为大面积推广黑豆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宁夏海原旱作区成功引种黑豆,探索干旱地区作物种植新途径

在黑豆种植过程中,海原县严格遵循引种要求,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示范基地内设有鲜明标示牌,及时除草、去杂、提纯等,确保黑豆的品质。

近年来,海原县立足优势,多措并举把小杂粮做成产业。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加工精细化、销售高端化”的思路,调优种植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推进小杂粮产业提质增效,为全县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10月份测产分析,示范田平均亩产黑豆120公斤,大田平均产量在70公斤,个别田块产量达150公斤。这一成绩的取得,为海原县发展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黑豆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豆类作物,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通过黑豆的引进种植,土壤中的水解氮和有机质分别提高了122.92%和114.09%,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熟化土壤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促进了土地用养结合,还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海原县面临着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的巨大挑战。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土壤风蚀与水蚀,降低土壤耕作次数,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播种质量,达到增产的目的。

宁夏南部地区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针对区域内的基本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条件,分析了该地区发展黑豆产业的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认为宁南旱作农业区资源丰富,只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必将成为宁夏优质有机黑豆生产基地。

海原县按照县委、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总体要求。结合旱作农业发展实际,抢抓早春墒情足的有利机遇,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黑豆种植基地、种源基地多次考察论证,引进黑龙江佳木斯“黑珍珠”在树台乡红井村高岘梁建立1000亩雨养区黑豆综合生产试点种植基地。

通过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黑豆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一举措,也为我县大面积推广黑豆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引导广大农民进行土地轮作、用养结合,挖掘旱作区种植业新潜力,全面推动小杂粮产业快速发展,为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结构奠定基础。

瞄准这一优势,近年来,海原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发展脱贫富民产业为主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强化龙头带动,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成果突破了旱作区优势作物、特色果树、中药材及设施农业等产业关键技术,提升种植水平,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推进宁夏中部干旱带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宁夏干旱半干旱区和西北同类地区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提供示范。

宁夏海原旱作区成功引种黑豆,探索干旱地区作物种植新途径

按照引种要求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海原县2019年小杂粮产业发展项目绩效显著。土地流转种植的需提供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签订的土地流转规范制式合同和相关票据;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和包销“四代一包”农业托管服务的,需提供农户同意经营主体为其承担“四代一包”农业托管的相关证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