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根腐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病害,严重威胁蚕豆产量
病菌可在种子上存活或传带,种子带菌率1.2%一14.2%,且主要在种子表面经种皮传播。此外,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都可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该病发病程度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地下水位高或田间积水时,田间持水量高于92%发病重,地势高的田块发病轻;精耕细作及在冬季实行蚕豆、小麦、油菜轮作的田块发病轻。年度间的差异与气象条件相关,播种时遇有阴雨连绵的年份,死苗严重。
这种茎基腐主要是由病原菌 而来的,茎秆部位逐渐出现颜色变化,由健康的绿色逐渐变为水浸状,最终变为黑色。如果出现适合的发病条件,发病过程只出现1个阶段,也就是第1阶段,表现为蚕豆植株青枯,没有蚕豆产量。而发病的2个阶段都发生时,蚕豆植株长势较弱,但是可以结荚,但是蚕豆产量是非常低的。蚕豆根腐病对于蚕豆苗期到花期都会出现危害,在苗期的发病相对而言是比较重的。如果蚕豆幼苗出现病害,主要表现为叶色发黄、萎蔫,逐渐出现烂根死苗的现象,如果病害程度较轻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断苗断行,但是如果发病程度较为严重则很可能出现成片甚至全田毁坏。
土壤带菌与病害传播土壤带菌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病菌可以在种子上存活或传带,种子带菌率1.2%~14.2%,导致病害远距离传播和新区病害发生。在蚕豆全生育期中,当田...
实行轮作:蚕豆根腐病菌寄主范围窄,实行蚕豆、小麦、油菜等3年以上轮作,效果好。但不宜与豆科牧草轮作。加强田间规划和管理:选择高燥排水好的田块,播种时尽量避开阴雨连绵时间;灌水实行速灌速...
案例分析地区 | 防治措施 | 防治效果 |
---|---|---|
四川省 | 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 防治效果达90%以上 |
湖北省 | 药剂防治,合理轮作 | 防治效果达85% |
蚕豆根腐病是一种严重的土壤传播病害,对蚕豆产量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保障蚕豆产量。
在江南水乡的田间,蚕豆一直是当地农户重要的经济作物。只是,近年来,蚕豆根腐病的爆发给当地蚕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将深入剖析蚕豆根腐病的成因及防治策略。
实行轮作:蚕豆、小麦、油菜等3年以上轮作,可降低病害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选择高燥排水好的田块,播种时避开阴雨连绵时间,灌水实行速灌速排。
药剂防治:苗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灌根,或用70%托布津800~1500倍液喷雾。
在浙江某县,某农户种植了30亩蚕豆,由于缺乏防治措施,蚕豆根腐病在该田块严重发生。经专家指导,农户采取了上述防治措施,当年蚕豆产量提高了20%,挽回经济损失约10万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