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泥鳅在致富路上历经波折,探索创业之道
在荆州公安县藕池镇幸福村,一片绿意盎然的养殖基地映入眼帘。这里的主人,年仅30岁的陈生海,用小泥鳅养殖书写了自己的创业传奇。
年份 | 事件 | 备注 |
---|---|---|
2011 | 组建秋发金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 四位村民和王吉贵共同投资,开始泥鳅养殖之旅 |
2012 | 建成泥鳅养殖基地 | 租用100亩土地,养殖22个鱼塘 |
2013 | 遭遇洪水,损失惨重 | 陈生海坚定信念,决定继续养殖 |
2015 | 泥鳅养殖技术成熟 | 年收益达几十万元 |
2018 | 成立大鳞副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 | 带动周边百余户养殖泥鳅致富 |
陈生海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整个养殖场的泥鳅几乎跑光,经济损失达200多万元。面对困境,陈生海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经过反复思索,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这次失败,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继续养殖泥鳅的决心。
为了让泥鳅养殖技术更加成熟,陈生海不断学习,购买相关书籍和实验器材,前往其他地区考察。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养殖方法。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年收益近千万元。
陈生海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点因素:
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陈生海从未放弃,始终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不断学习:陈生海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养殖技术。
团结协作:陈生海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今,陈生海的泥鳅养殖基地已经成为当地水产业的一张名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走上致富之路。
陈生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勇敢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将小泥鳅在致富路上历经波折,探索创业之道。梳理完毕后,可以着手探讨小泥鳅创业:案例解析与趋势洞察。
在湖北公安县藕池镇幸福村,80后的陈生海用他的小泥鳅养殖基地书写了一篇独特的创业故事。2011年6月1日,这位30岁的小伙子,携手四位村民和王吉贵,在村持委员会的支持下,成立了秋发金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们共同筹集了485,000元,通过土地流转租用了100亩土地,创建了22个鱼塘,开启了他们的泥鳅养殖和创业之路。
基地初建:从无到有的挑战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努力,陈生海和他的团队终于建成了泥鳅养殖基地。他们以0.14元/尾的价格收购了330多尾泥鳅苗,开始了养殖的初步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养殖技术,还需要面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环境的挑战。
在养殖过程中,陈生海不断摸索,逐渐掌握了泥鳅养殖的核心技术。他还实行了“三包”政策:包技术、包幼苗、包回收销售。这一举措有效地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养殖热情。汪有财是贵溪市金屯镇大塘村汪家村小组的村民,他在贵溪市成为唯一一个培育泥鳅苗的专业户,他的成功离不开陈生海的帮助。
创业艰辛:逆境中的坚持与成长 成功之道:合作社模式与共享发展2009年,陈生海创办了安居区大鳞副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帮助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肖建波,这位合作社的理事长,凭借自己的努力,不仅使合作社年收益近千万元,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未来展望:产业升级与品牌建设如今,大鳞副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三家镇水产业的龙头,其泥鳅养殖面积达到500多亩。合作社采用先进的工厂化水处理设备,泥鳅育苗存活率高达70%以上,远超传统存活率。此外,合作社的产品还远销到韩国等地,实现了品牌的国际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