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东山一水鲍鱼场面临转型,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

从2009年起,一水鲍鱼场从日本、韩国、美国、新西兰引进了多个品种亲鲍进行杂交、筛选和培育,多番尝试均告失败,但这并未动摇他们改良鲍鱼品种的决心。

东山一水鲍鱼场面临转型,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
年份 事件 结果
2009年 引进多个品种亲鲍进行杂交、筛选和培育 多番尝试均告失败
2010年 调整改进增氧、换水、清槽等技术 培育出新一代优质品种“西盘鲍”
2014年 与厦门大学合作,成功培育出生长速度更快、成活率更高的绿盘鲍新品种 新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成活率较其他原有品种提高了两成多

打造集民宿预订、餐饮服务、特产销售等于一体的金銮农家民宿平台,现已发展民宿20多家,仅去年一年,游客们就为民宿经营者带来了300多万元的收入。从“荒凉海岛”走向“东海绿洲”,如今,生态+理念融入了东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优越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推东山成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

为积累新品种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一水鲍鱼场积极与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专家教授也多次率队前来现场考察、技术指导和理论提升。

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使其发现,近年来大部分鲍鱼养殖户及育苗场未进行专业的亲鲍筛选、培育,大都以当地商品鲍为亲鲍,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耐高温、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因此,引进、培育优良的鲍鱼新品种取代已老化、退化的旧品种,势在必行。

一水鲍鱼场还计划与有实力的养殖场成立“鲍鱼养殖合作社”,统一生产流程、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无脚的“东山鲍鱼”走遍天下。

近日,台湾基隆市的杨先生从东山县一水鲍鱼场有限公司提走了第三批绿盘鲍苗。“通过海峡两岸的养殖试验,这个鲍鱼新品种已迈出成功的一步,这也是公司转型升级的缩影!”负责技术的场长陈炎生介绍说。

据台湾基隆和东山本地几个养殖场的海上吊养和陆上硬池试验证明,绿盘鲍的养成品周期可比其他品种缩短1个月,成活率提高1成,抗病性更强,海水盐度和水温的适应范围更广,市场前景看好。

2014年7月,厦门大学、东山县一水鲍鱼场均参与了由省海洋与渔业厅承担,省水产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福建重要经济贝类品种创新与种苗繁育产业化工程”项目,着重开展鲍鱼良种选育,建立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培育出适宜福建海区环境养殖的高产、抗逆和优质的新品种,实现良种产业化,努力建设成为福建省良种鲍鱼育苗规范化养殖示范基地,对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一水鲍鱼场目前在东山有两个场,一个是山南场,占地约50亩;另一个是澳角场,占地24亩,两个场的生产架构一样,都是以育苗为主,种鲍养殖为辅。

通过试验,该新品的鲍鱼苗生长速度快,与旧品种相比,可提前一周出售;种苗遭遇病害时,死亡仅出现在个体,而不会像旧品种那样成批死亡。一水鲍鱼场也因在新品种培育方面捷足先登而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即使在2013年全县鲍鱼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成功转型后,东山县一水鲍鱼场培育的鲍鱼苗畅销东南沿海,今年仅在东山岛就已成功试养了500多万粒绿盘鲍。年初,台湾基隆养殖大户杨先生慕名来到一水鲍鱼场考察,最终也情定新品种绿盘鲍,至今已先后有三批40多万粒的绿盘鲍苗成功销往台湾基隆,并深受养殖户们的喜爱。

东山一水鲍鱼场面临转型,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讲清楚了,接下来是东山一水鲍鱼场:现代化转型案例探析。

品种改良:从失败到成功
东山一水鲍鱼场面临转型,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
生态+理念:从荒凉到绿洲 科研合作:从本土到国际 市场拓展:从单一到多元

一水鲍鱼场在市场拓展上也下足了功夫。他们为全省20多个养殖点提供“西盘鲍”种苗,并鉴定协议进行养殖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成活率提高,养殖成本降低。去年底,一水鲍鱼场与厦门大学合作,成功培育出生长速度更快、成活率更高的绿盘鲍新品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