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鱼苗种快速培育技术,提高产量与质量
泥鳅,作为我国传统的水产养殖品种,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深受市场欢迎。只是,如何高效培育泥鳅鱼苗种,提高产量与质量,一直是养殖户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泥鳅鱼苗种快速培育技术,助您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1. 场地选择:养殖场地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宜;要求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2. 池塘建造:泥鳅苗种池规格面积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100厘米,护板网用50×50水泥板,池底铺设腐殖泥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30~50厘米。
3. 防逃设施:养殖池周围用网片、钙塑板或水泥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在进排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阶段 | 措施 |
---|---|
前期培育阶段 | 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2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
后期培育阶段 | 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
1. 巡塘: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和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3. 定期预防病害:勤打扫、清洗饵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1. 气泡病: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公斤~6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2. 车轮虫病:症状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0.7×10^-6溶液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在了解了泥鳅鱼苗种快速培育技术,提高产量与质量。后,我们再来看看泥鳅苗种高效培育,产量翻倍秘诀揭晓。
泥鳅苗种在体长小于2厘米的早期培育阶段,水质管理至关重要。根据水色变化适当追肥,农家肥如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或化肥如过磷酸钙、尿素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保持水色为黄绿色,水深控制在20厘米以内,透明度保持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种投喂15公斤黄豆磨成的豆浆,每天早晚各一次。
清塘后3天,加水至30厘米深,施入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发酵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或者氮肥7克,磷肥1克。这样的施肥量,为泥鳅苗种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有助于快速生长。
三、苗种投放:科学管理,提高成活率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500至2000尾。当泥鳅体长达到3厘米时,进行筛选分塘,密度调整为每平方米60至80尾。放养前试水,确保水体无毒,水温差异不超过2℃。使用尼龙袋充氧运输的苗种,需在放苗前进行缓苗处理,将充氧袋置于池内20分钟,确保水温一致后再放苗。
四、日常管理:巡塘、防害、预防病害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至50厘米。继续培肥水质,并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至10%。根据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随水温升高而增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