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今日开湖捕鱼捞虾,传统渔业活动重启
晨曦初露,滇池湖面泛起微微波澜,百舸争流,渔民们扬帆起航,滇池今日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湖捕鱼捞虾活动。
滇池,这片被誉为昆明“母亲湖”的碧波荡漾之地,自9月13日起, 开启了捕捞大型经济鱼类的序幕。
据悉,9月21日至11月1日期间,云南800里滇池将分阶段开展两次开湖捕捞工作,先后捕捞大型经济鱼类及捕捞银鱼和虾。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滇池大鱼、小虾将登上市民餐桌,成为游客旅程中不可少的一道“饕餮大宴”。
捕捞时间 | 捕捞对象 | 捕捞地点 |
---|---|---|
9月21日至11月1日 | 大型经济鱼类、银鱼、虾 | 滇池外海 |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滇池渔业资源,实现渔业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结合滇池渔业资源的现状,决定开展2016年度滇池开湖捕捞及封湖禁渔业工作。
据了解,今年滇池开湖捕捞水域为滇池外海,时间是10月20日至11月19日每日6时至18时。渔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捕捞时间有限制外,还严禁安插虾笼、“迷魂阵”等违禁渔具,禁止所有捕捞船只和人员到滇池水域航道内、常年封禁的晋宁县太史湾、北山湾、鸽子湾,呈贡区乌龙湾,西山区芦柴湾、西华湾、晖湾,各生态湿地、污染治理项目区附近200米以内水面进行捕捞活动。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和去年一样,今年开湖捕捞期间,禁止捕捞除银鱼和虾以外的鲢、鳙、鲤、鲫、蚌、螺、蛙等水产品。“这是因为滇池水体鱼类的保有量和其他水生物的生态结构,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效果。”该负责人介绍,今年,“以鱼控藻”项目增殖放流仍在实施,计划向滇池水体投放1312吨鲢、鳙鱼种和2000多万尾滇池高背鲫鱼苗。
今年滇池开湖捕鱼期将持续至11月19日,为期31天,预计可从滇池中捕捞出近2000吨虾和近1000吨银鱼。
据了解,在滇池开湖捕鱼期间,还将举行昆明·晋宁第二届滇池开渔节暨古滇渔文化旅游节、鱼王竞拍、渔文化展览等一系列活动。
滇池开湖捕鱼和相应的水产品交易,不仅是湖畔渔民的一大盛事,更成为昆明乃至云南的一大文化旅游盛景,吸引了大量市民及游客参与。
因人力帆船借风而驶,故每年开湖时渔民都要举行系列祭祀祈福仪式,祈愿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本次开渔节开幕式举办千帆竞发仪式,既传承弘扬了当地渔文化的传统习俗,又凸显了滇池环保的重要命题,为首届开渔节掀开美好序幕。
“银鱼和虾都是一年生生物,捕捞可避免这两类生物死亡沉入水中腐烂形成二次污染。”该负责人表示。
目前,滇池鱼类个体偏小,种群结构年龄低龄化,尚未达到最佳生长周期,加之传统鱼类的捕捞方式和网具对投放的鲢、鳙鱼种危害较大,会影响“以鱼控藻”消减滇池内源污染的成效。
捕捞,有利于沿湖群众增产增收,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第二阶段:允许持有2016年《滇池渔业捕捞许可证》的人员,于今年9月29日至10月23日间,在滇池外海每日6点至18点,共25天,使用人力拖网捕捞银鱼和虾,禁止捕捞大鱼。
同时也是6年来第二次分阶段进行两次开湖。其中,2014年和2015年的开湖捕捞,允许捕捞的对象都是银鱼和虾,大型经济鱼类已连续两年禁捕。
滇池今日开湖捕鱼捞虾,传统渔业活动重启。的部分结束了,下面讨论滇池捕捞新趋势:科技助力生态渔业。
晨曦微露,滇池之畔,百舸争流。在这片高原明珠的湖面上,来自西山、官渡、呈贡、晋宁、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渔民们,带着对丰收的憧憬,划着桨,摇着橹,展开了新一轮的捕捞之旅。这是滇池在连续禁捕两年后,于9月13日重启的大型经济鱼类捕捞活动。
科技赋能,开启生态渔业新时代为了实现滇池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今年的捕捞工作引入了科技元素。在传统的捕鱼方式上,加入了无人机监测、智能渔网等高科技设备。这不仅提高了捕捞效率,也确保了渔业的生态平衡。
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滇池渔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科技在渔业中的应用,推动滇池渔业向生态、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这片高原明珠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