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树变摇钱树,讲述一株普通榛子树如何成为致富传奇
退耕还林,150亩土地,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如今却长满了生机勃勃的榛子树。莫旗将生态保护与经济林发展、扶贫攻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榛子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产业格局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220个行政村发展精准扶贫榛子林,由包村各科局单位扶持每个村的精准扶贫户栽植榛子经济林20亩。平安村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打工,60多人在榛子园干活,男女不限,一天的工资都是过百元,而且从不拖欠。
榛子油大果榛子变身摇钱树在农户武春光的带领下,大果榛子种植成为了佟家屯村农民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榛子树、榛子苗,为了做好大果榛子种植项目,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东辽县林业局为了扶持林业产业发展,为许凤河的公司申报了省级林业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获得了4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皑皑白雪映衬下的榛子树,正在孕育着林业产业的春天,也孕育着许凤河的致富梦。
榛子这颗树,成了榛农们的摇钱树,村民自打种了它,年年有大收益。让我们一起看看铸造精英是如何退休返乡种榛子,帮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2010年,许凤河在网上查到栽榛子树挺挣钱,就马上到铁岭、阜新去考察。听说沈阳林科院教授梁维坚是培育榛子树的“大拿”,他又赶到沈阳找梁教授。这份诚心感动了梁教授,答应帮他做技术指导,这让许凤河心里有了底。
通河县近年来有一个明显变化:林坡地和山间,榛子树连成了片。郑民告诉记者,大果榛子头三年不结果,合作社在榛子园里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问题。
华山榛业万亩基地从教师到农民,从农业又开办民企,最终凭着一棵榛子苗成为“榛子达人”。5年间,他在一片荒山上默默耕耘,建成了面积过万亩的榛子园,他就是山东省诸城市华山榛业创始人魏本欣。
他向苹果树奔跑过去,忽然之间他发现这不是苹果树,是一颗榛子树,但是不管苹果还是榛子,木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关键在于土。他仔细研究、调整种植方法,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实现稳产高产。他还多次前往一线城市,寻找销路开拓市场。
2017年,荆长盛又紧跟市场形势,将自己家的榛子在网上进行销售,产品供不应求。荆长盛富了,但这只实现了他梦想的一部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才是他更远大的目标。他牵头创建了“清原长盛大果榛子专业种植合作社”。
许凤河算了一笔经济账:1亩地栽110株榛子树,5年就到盛果期,一株按打15斤果,1斤果卖20元,1株1年就是300元,3万株能挣的钱可不是小数目了。手里还有两万株榛子苗,1株能卖13元,这榛子树简直就是“摇钱树”。
转过年,许凤河在自己承包的300亩山地上栽了3万株平欧大果榛子,准备抱个“大金娃娃”回家。
因为他选择致富项目的眼光,为实现理想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带领村民们共同富裕的气魄让村民们打心眼儿里佩服。荆长盛回乡之前一直在北京打工,...
是地地道道农民,靠种植大果榛子觅得“致富经”,据了解这位农户通过不断的钻研大果榛子种植技术,最后把小小榛子变身“摇钱树”,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发展致富之路!...
绿了荒山富了乡亲,望着枝头上的累累硕果,延寿县加信镇金凤村农民贾召军心里乐开了花。...
改革开放几十年了,富裕村依旧是贫穷的富裕村!当地老百姓还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2015年7月,已经年满52岁,时任秀山县残联副理事长的赵茂兴作为县里首批被派驻到基层的“第一书记”,挑起了隘口镇富裕村脱贫的重担。
扶贫先扶志,为了调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摆脱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长期在残联任职的赵茂兴想到一个办法。“一株核桃树村民可以领...
第一个把榛子树引进村里的人叫房素英,她经营的加信镇金凤山坚果种植家庭农场,如今已成为延寿县大榛子种植的黄埔军校,每年都有不少农户来农场学习。
刚才提到榛子树变摇钱树,讲述一株普通榛子树如何成为致富传奇。,下面来说说榛子树变摇钱树,助力乡村振兴。
莫旗的150亩耕地,如今变成了农民眼中的“摇钱地”,那一片片榛子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