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是水稻生长后期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稻曲病,这个听起来颇具神秘色彩的名字,实际上是水稻生长后期常见且极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它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还对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给农民朋友们带来不小的困扰。
稻曲病的症状主要体现在水稻的穗部。初期的病粒会在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终包裹整个颖壳。这些病粒形状比健粒大3-4倍,呈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呈龟裂状,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稻曲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环境条件、栽培方式和品种特性等。环境因素中,抽穗扬花期遇到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更容易诱发稻曲病。而在栽培方式上,偏施氮肥、不施磷钾肥以及田间郁蔽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针对稻曲病的防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措施 | 详细说明 |
---|---|
选用抗病品种 | 一般散穗型、早熟品种发病较轻。如楚粳28号、云粳26号等。 |
科学施肥 | 大田施肥应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合理搭配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
合理灌溉 | 按照水稻生长需水特性进行科学管水,如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等。 |
药剂防治 | 在水稻抽穗前7-10天和齐穗期,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
近年来,因为优质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水稻抽穗扬花期持续阴雨,稻曲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因此,农民朋友们在种植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稻曲病的防治工作,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水稻产量和品质。
稻曲病虽然危害严重,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遏制其发生,保障水稻的丰收。在此,也提醒农民朋友们,加强田间管理,学习掌握防治技术,为实现丰产优产打下坚实基础。
稻曲病,一种让稻农头疼的病害,主要在水稻生长后期侵染穗部,造成严重的产量和品质损失。它并非丰年征兆,而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大隐患。此病的发生,与品种的抗性、环境条件以及栽培管理密切相关。
红塔区作为优质稻种植的重要区域,近年来稻曲病的发生对稻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品种选择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如楚粳28号、云粳26号,降低稻曲病发生风险。
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改善田间环境,降低湿度。
药剂防治在水稻抽穗前7-10天及齐穗期,使用40%菌核净100克或20%井岗霉素100克兑水60千克均匀喷雾防治两次。
经过以上措施,该村稻曲病发病率降至5%,产量稳定,品质得到保障。
因为科技的发展,稻曲病防治将更加精准高效。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等生物手段,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智能监测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时监测稻曲病的发生动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基因编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稻曲病的水稻新品种,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
稻曲病防治需要多管齐下,结合品种选择、科学施肥、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