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七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药材
古时候,一个叫张二的青年,患了一种疾病,口鼻出血不止,虽经多方医治仍无效果。一天,一位姓田的医生路过,他取出一种草药的根,研磨成粉给张二吞下,不大功夫,血竟然止住了。张二一家非常感激,并要求医生留下这种神奇草药的种子。
在三七的使用之初,它的本名必然和“漆”相关,产于文山的被叫作“山漆、三七”;产于田东、田阳的被称作“田七”。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的巴人向周朝上贡的“丹、漆、茶、蜜”里,“漆”无疑便是“三七”。由此推算,三七的使用之初从周朝便开始了。
年代 | 事件 | 备注 |
---|---|---|
周朝 | 三七首次被记载入史册 | 《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 |
明代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三七进行详细描述 | 被誉为“金不换” |
20世纪 | 三七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被现代科学研究证实 | 广泛应用于医药和保健领域 |
简介海马田七黄芪煲汤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汤品,早在古代就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海马、田七和黄芪是其主要的药材成分,三者相互搭配,可以发挥出协同作用,对人体产生多种有益的功效。
关于田七,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三七,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田七、山漆、金不换、血参、三七参、人参三七、三七人参、田七人参等。关于三七名称的由来,一直有不同的观点。许多人认为以“其叶左三右四”或“三枝七叶”而得名。李时珍认为三七由茎叶的形态得名不妥,因“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按“粘合金疮如漆”之功效,应为“三七”。
三七为云南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中医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laurel.89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起源于2 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山区,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称。因为此药为田医生所传,故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三七也被称作田七。以云南文山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优为地道名贵中药材。
1985年,日本科学家水谷先生等 从三七中得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效用的活性多糖,1987年,还是日本科学家大谷等又从三七中分离到了一种多糖成分,命名为三七多糖a—a。
田七是一种名贵药材,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人参属中的优异品种。田七是第三纪古热带孑遗植物,全世界仅有我国广西、云南等省区部分县种植,以产于广...
田三七是我国传统中药,也是我国最早药食同源的植物之一,我国食用使用田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三七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具有金不换、南国神草之美誉。田七和三七乃一种药也,三七为学名,田七为别名。
历史
在祖国西南边陲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山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春苗如翠,秋实似火”的神草。关于这种神草,千百年来一直传颂着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猎手不慎坠崖骨折,他们将一种野草嚼烂敷于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了,出血停止,猎人居然能拄着猎枪步行回家;石匠砸伤脚掌,疼痛难忍,将神草捶烂包扎于伤处,马上止血止痛;产妇血崩,生命垂危,一把神草就将其从死神手中夺回。这种神草苗族的祖先将其叫作“山漆”,其神奇的功效在民间代代相传,因“山漆”与“田七”谐音,在流传中便被记作“田七”。
一年后,张二家的草药长得非常茂盛。恰巧,知府大人的独生女患了出血症,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无奈只好贴出告示:能治好女儿病者,招其为婿。张二闻知后带上自种的草药,二话没说,拿出草药研成末给小姐服下。谁知不到一个时辰,小姐竟死了。知府大怒,命人将张二捆起严刑拷打,他被逼讲出实情。知府大人即令捉拿了田医生,并将其定为“谋害杀人”罪。临刑之日,田医生万般无奈,只好向亲自监斩的知府大人解释说:“此草药对各种血症都有疗效,但须长到三至七年才有效。张二所用之药,仅长满一年,本无药性,当然救不了小姐。”说罢,他从差役手中要过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划一刀,鲜血直流,他从自己的药袋中取出药粉,内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结,在场的人惊讶不已,知府大人后悔不已,只好放了田医生。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惨痛教训,就把这种药定为“田七”,表示必须生长到3~7年才有用。因为此药为田医生所传,故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田七也被称作“田七”。
在古老而神秘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生长着一种被誉为“神草”的植物——田七。它的名字背后,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说,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田七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未来,田七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田七,这个名字背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在未来的日子里,田七将继续陪伴着我们,为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