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那些年我们种过的糯米稻》:回忆儿时在乡村种植糯米稻的经历

糯米稻,稻谷中的美人,身材修长,谷粒细长,站在水稻田中有亭亭玉立之感。在叶新县,家家户户都种着它,种植面积约为粳米稻的五分之一。

《那些年我们种过的糯米稻》:回忆儿时在乡村种植糯米稻的经历

三农视频:山上的糯米稻种植不易,丰收都是一根一根割,但是吃着就是很香。三农趣味农村农人生活推荐出品人加入自媒体美女直播更多,请仔细阅读。

80年代初,农村施行分田到户,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才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田地。我家有六口人,当时分得田地各六亩,每年的暑假时间里,7月中旬到8月初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俗称“双抢”。

记忆中,我帮家里做的第一件农活是拾稻穗,因为还小,只能做点简单的事情。戴个小草帽,挎个小竹篮,挽起裤腿,打着赤脚,在自家稻田里寻找遗落的稻穗。拾稻穗异常考验耐心,不能走马观花。

月22日,我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去世一周年的消息,了解到作为院士的他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看着电视里那金色的稻田,记忆的阀门悄悄打开,渐渐地将我拉进时间的漩涡之中,光阴回溯,恍惚间,我又回到了记忆里的那一年……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随妈妈回到老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这正是播种的季节,乡村里充满着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时我看到不远处的水田里,农民伯伯正……

视频:晒糯米稻谷农村生活糯米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打开原网页网页资讯图片。

我有幸见过升和斗这两种容器。升和斗都是木制的四方形器皿,但口比底大,有些斗会在上面开口的中央部位加一个柄,便于手提。后来农村不再搞大集体吃大锅饭也不用再分粮了,且洋瓷盆和洋瓷缸盛行起来,斗和升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升和斗都是量米和谷子用的,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升米约五斤左右,一升谷子约四斤左右。石是古时常用计量单位,古时官员的俸禄就是多少石粮食。斗也是,故陶渊明有“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句。

从前的田地面积不是用亩来计量的,而是用石、斗、升。1979年分田到户时,我们村人均一斗三升田,地稍多一点,好像是一斗六升地,加起来约有三斗。按一石合6.3亩,一亩约为1.6斗,新县田少,人均不足一亩。因为农业学大寨开了不少山,故山地的面积比田多些。

之所以要种这么多糯米稻,那是因为楚国古老的习俗——打糍粑和包粽子,然后还有做汤圆和糯米酒。

又是五月端午快到了,先说包粽子,就是用笋叶将糯米包裹后煮熟。新县的农村几乎村村都有竹林,每年新生的竹子总会脱下许多笋衣,家乡话叫竹笋叶子。我去过江浙,那些不产竹子的地方,却是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但芦苇叶子显然比不上竹笋叶子宽阔,所以江南的粽子就显得秀气。

包粽子的时节也是做糯米酒的时节,或者做糯米酒可以稍稍晚一点,主要在伏天,消夏之用。做糯米酒要有酒曲,俗称米酒曲子,有专门的人做了卖。米酒曲子和鹌鹑蛋大小差不多,白白的里面掺杂一些黑点,用白线串起来,硬梆梆的,倒是像弥勒佛的挂在脖子上的佛珠。做糯米酒的过程我不知道,但我的奶奶每年都会做很多,直到米酒曲子用完。

打糍粑是豫南人古老的习俗,百分之九十的糯米都是为打糍粑预备的。每年冬天,打糍粑是一项主要的民间活动,一般在农历冬月进行。此项民间活动通常是共同协作,一家打糍粑,十几家来帮忙,来者不拒。一边打糍粑一边围着火塘闲侃,打完糍粑主人管一两桌饭,冬天里尽情喝酒,又是一番情谊。

糍粑窑是一个大石窝,一次可以倒进几十斤蒸熟的糯米,四个人捣杵,两个人打锤,木杵和木锤要不时地蘸点水,以免和糯米粘太紧拔不出。此过程需要两遍,中间将打半熟的糍粑翻一个身再捣再锤,直到锤出了气泡,这糍粑就算是打熟了。向石窝里撒一圈水,以方便糍粑和石窝分离,两个人用木杵将一窝糍粑挑起来,放在铺了一层糯米粉的桌面上,用擀面杖擀成薄块。等半冷却后切成小四方块,放进缸中用水浸泡着储存,一般可放好几个月,直到天气变暖。冬天,豫南人不煮饭,火塘上架个铁罐或铝锅熬点稀饭,水煮沸后放进几块糍粑,不炒菜的就着咸菜,生活原本就是这么简单。好吃糍粑的小孩常用火烤糍粑吃,同样是将糍粑烤出气泡了就算熟了,俗话称“烤得冒儿”。

至于元宵节,搓几个汤圆,豫南人并不看重,大概是因为这是中原的习俗,楚人并不热衷的缘故吧。

《那些年我们种过的糯米稻》:回忆儿时在乡村种植糯米稻的经历。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是儿时糯稻种植,今朝科技助农。

《那些年我们种过的糯米稻》:回忆儿时在乡村种植糯米稻的经历

2027年,农村集体分农用土地将满30年,而2018年,农村土地确权已全面结束。70/80后,这个时代的不平凡两代人,经历了上学、结婚、生子、买房的种种压力。今天,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个时代的记忆——稻场。

记得小时候,放学后总是先到稻场找爸妈。看着他们在稻场里晒稻谷,那时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糯米稻不仅是粮食,更是家乡的味道。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承载着我们的回忆。

糯米稻的种植,不仅是为了粮食,更是为了家乡的味道。那叶新县的糯米稻,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如今,科技的进步,让农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农业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2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