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天蛾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的害虫
大豆天蛾,别名豆天蛾,作为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的害虫,其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形态特征 | 描述 |
---|---|
蛹 | 长约50毫米,宽18毫米,红褐色,头部口器明显突出,略呈钩状,喙与蛹体紧贴,末端露出,5~7腹节的气孔前方各有1气孔沟,当腹节活动时可因摩擦而微微发出声响。 |
幼虫 | 可以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四氯虫酰胺,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康宽等复配甲维盐交替使用喷雾防治。于3龄前幼虫期喷药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用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公斤喷雾。 |
大豆天蛾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针对大豆天蛾的生活史,消灭大豆天蛾的最佳时期是幼虫期。
1. 农业防治选用成熟晚、秆硬、皮厚、耐涝性强的品种,可以减轻大豆天蛾的为害。及时秋耕、冬灌,可降低越冬基数。水旱轮作,尽量避免连作豆科植物,可以减轻为害。
2. 诱杀成虫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减少豆田的落卵量,减轻危害。
发生较重时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1%杀虫素乳油2000~3000倍液,或0.6%灭虫灵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歼灭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天诺一号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好乐士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大康乳油2000~3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等,喷雾防治。也可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
案例分享通过李先生的实践,我们发现,农业防治方法在减轻大豆天蛾为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不仅体现了农业种植技术的深度,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防治经验。
大豆天蛾的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方面入手。通过本文的详细解析,相信广大种植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大豆天蛾的防治方法,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在豆田中,大豆天蛾的蛹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蛹,形态长约50毫米,宽约18毫米,呈现出红褐色调。头部口器显著突起,形状略似钩状,与蛹体紧密贴合,末端可见。在5至7腹节的前方,各有一个气孔沟,腹节活动时,通过摩擦可以发出细微的声响。
针对豆天蛾幼虫的防治,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常用的防治剂包括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四氯虫酰胺、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以及康宽等。这些药剂可以复配甲维盐,通过喷雾的方式交替使用,以有效控制幼虫的生长。建议在3龄前进行喷药处理,使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公斤进行喷雾。
大豆天蛾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在25至38摄氏度之间,最适环境条件为气温30至36摄氏度,相对湿度75至90%。其卵期约为6至8天,幼虫期40至45天,蛹期10至15天。成虫具夜出性,飞翔力强,但趋光性不强,喜在空旷而生长茂密的豆田产卵。成虫在豆叶背面散产,每叶可产卵1粒或多粒,每雌平均产卵量约300至350粒。
成虫体长40至45毫米,翅展100至120毫米,体色为黄褐色,头及胸部有较细的暗褐色背线,腹部背面各节后缘有棕黑色横纹。前翅狭长,前缘近中央有较大的半圆形绿褐色斑。幼虫共分5龄,体色为黄绿色,老熟幼虫体长约90毫米,体表密生黄色小突起,胸足橙褐色,腹部两侧各有7条向背后倾斜的黄白色条纹,臀背具尾角1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