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杂四号再生高粱栽培管理技术,关注再生高粱再生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
李先生今年,重庆市垫江县农业局承担了该市优质再生高粱基地建设项目。全市实施2万亩,品种主要选用杂交种——泸杂四号。该品种株高约2米,茎杆粗壮,中散穗型,抗倒伏,再生力强。
2001年,垫江县引进泸杂四号高粱种植再生季成功。该品种属粳性中熟杂交种,春季播种头季生育期135-140天,再生季90天左右,株高2—2.2米,中散穗型,每穗1900—2500粒,千粒重26—30克,抗炭疽病,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丘及山区种植。2002-2003年扩大示范种植3万亩以上,头季亩产380—440公斤,再生季280—430公斤,亩产值超过1000元,亩纯增收200—400元,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种植年份 | 种植面积 | 头季亩产 | 再生季亩产 | 亩产值 | 亩纯增收 |
---|---|---|---|---|---|
2002 | 3 | 380 | 280 | 1000 | 200 |
2003 | 3 | 440 | 430 | 1000 | 400 |
一、合理布局:再生高粱应主要布局在海拔400米以下,光热资源丰富的高粱主产区。
二、选用良种,备足种子:应选择再生性强的优质杂交良种,如泸杂四号、湘两优糯粱一号。本田备种0.4~0.5公斤/亩。
三、适时早播早栽:我县在3月中旬,各地可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灵活安排。苗床播量20克/亩左右,播后盖细土1厘米,施足水粪并盖膜,当苗龄20~30天、叶龄5~6叶时移栽,不栽老苗。7月中下旬收获头季。
四、合理密植:高粱净作种植密度一般为6000~8000株/亩,可采用1.2~1.5×1.0~1.1规格栽双株或×0.7规格栽单株。
五、合理早施肥、早管理:一是早施苗肥,栽后5~7天结合施清粪水亩施尿素5公斤;二是拔节孕穗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三是穗粒肥亩施尿素5公斤。
六、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高粱全生育期易发生蚜虫、螟虫、芒蝇、纹枯病。一般螟虫和芒蝇亩用1.0公斤"呋喃丹"在苗期点心防治;蚜虫用"灭蚜威"或40%的"乐果"乳液1000倍液喷雾防治;穗螟在拔节期、散籽期用"杀虫双"或"敌杀死"8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用"井冈霉素"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从泸杂四号再生高粱栽培管理技术,关注再生高粱再生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过渡到泸杂四号再生高粱高效再生栽培技术,我们继续前进。
一、科学布局,选择优质良种为了充分利用光热条件,确保头季和再生季均获得高产,当地农民一般会选择在3月6日至13日播种。播种前晒种12天,然后进行移栽。移栽的最佳时机是在苗龄达到20至30天,叶龄为5至6叶时。这样的操作确保了高粱苗的健康成长,为后续的高产打下基础。
三、合理密植,科学管理在施肥和管理方面,农民们遵循“底肥足、追肥适时”的原则。底肥通常包括35%的氨基酸专用肥40公斤或50%专用BB肥20公斤,以及猪粪水1500至2000公斤。在移栽成活后,还会施一次清粪水。提苗肥、拔节孕穗肥和穗粒肥的施用则根据实际生长情况进行调整。
四、病虫害防治,保障丰收 五、未来展望,助力乡村振兴“泸杂四号”再生高粱的高效栽培技术,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因为技术的不断推广和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