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鹅饲养管理技术是提高种鹅繁殖性能的关键环节
种鹅作为养鹅业的核心,其饲养管理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繁殖性能和养殖效益。本文将从不同饲养阶段出发,详细解析提高种鹅繁殖性能的关键环节。
雏鹅是指从出壳后到3周龄的鹅。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保温防湿和开食。育雏时,要保证温度在28-30度,湿度在55-60%。因为雏鹅的成长,每周可逐渐降低温度,直至脱温。开食时,饲料的适口性和可消化性至关重要。鹅的肠胃功能发达,对青草和粗饲料消化能力强,喜游泳,因此,饲养模式通常以放牧为主、粗饲料为辅。但育雏期应避免放水洗浴,一周龄后可放入浅水中洗浴和放牧。
饲养要点 | 具体措施 |
---|---|
充分利用放水时机 | 早晨开棚放水和傍晚收牧放水,提高种蛋受精率 |
适当运动 | 有助于提高种鹅体质,利于繁殖性能提升 |
饲料搭配 | 粗精饲料结合,确保鹅生长所需营养 |
疾病防控 | 定期接种疫苗,及时治疗疾病 |
产蛋期是种鹅繁殖性能最关键的阶段。鹅舍温度以10~25℃为宜,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散热。光照时间以14小时为宜,光照不足时,需增加光照。产蛋期饲养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饲料应富含蛋白质和能量,满足鹅的生长需求。
休产期是种鹅恢复体力、补充营养的重要阶段。此时,母鹅的体力和营养消耗较大,羽毛杂乱。因此,需进行人工强制换羽措施,使种鹅快速恢复。强制换羽过程中,注意圈舍环境卫生,保持干燥清洁、温暖,加强通风,每天喂食高蛋白精饲料,促进新羽生长。
选种是提高种鹅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选种时,除性状、特征、体重、体格等性能指标外,还应考虑种用季节。为了提高受精率,需对种鹅进行分组饲养,按公母1:4比例饲养。放牧时,注意时间安排,避免驱赶和惊吓,以免影响种蛋质量。
在鹅的养殖过程中,雏鹅的饲养至关重要。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选择了一个位于江南地区的养鹅场。该养鹅场在冬季采用了增加保温设施的方法,如铺设厚厚的稻草,以保持鹅舍的温度在10-25℃之间。在夏季,则搭建凉棚,确保鹅舍内通风良好。此外,产蛋期的光照时间被控制在14小时,光照不足时,会增加人工照明,确保光照充足。
育成期饲养策略以一个位于东北地区的养鹅场为例,他们采用了粗精结合的饲料搭配方式。在观察鹅粪后,发现鹅粪粗大而松散,说明饲料搭配得当。在夏秋季节,他们每天补饲2-3次,以确保鹅的生长。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疾病的防控,及时接种疫苗。
在这个案例中,养鹅场采取了强制换羽措施。他们在拔羽后,每天为鹅群提供高蛋白的精饲料,以促进新羽的生长。同时,他们还注意保持圈舍的干燥、清洁和温暖,加强通风,以确保鹅群的健康。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种鹅的饲养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才能充分发挥种鹅的生产潜力,提高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