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大豆褐叶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大豆叶片

大豆叶斑病,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以危害大豆的叶片为主,发生比较普遍,在我国大豆种植区基本都有分布。若不及时防治,将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详细为大家介绍大豆叶斑病的相关知识。

大豆褐叶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大豆叶片
一、大豆叶斑病病菌

大豆叶斑病的病菌为大豆球腔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据专业资料查询,该病菌子囊壳为球形,直径约为100-200微米。

红蜘蛛也是大豆中后期常见的害虫之一,属于叶螨科的害虫。它不仅危害叶片,豆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防治方法如下:

药剂 使用剂量 兑水量 使用方法
25克/升联苯菊酯乳油 120-160毫升 15kg 均匀喷雾
1.8%阿维菌素乳油 30-40毫升 15kg 均匀喷雾
20%唑螨酯悬浮剂 7-10毫升 兑水 均匀喷雾

大豆褐叶病的症状表现为边缘红褐色,豆荚感染后出现圆形褐色病斑。籽粒感病后产生褐色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

防治要点如下:

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药剂可选用70%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适合生长发育温度范围8~35℃,田间发病最适温度20~26%。生长期多雨、多雾或结露较多的年份发病重。

播种未经消毒的种子,或偏施氮肥或土壤阴湿、积水的地块发病重。

大豆灰斑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其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3℃,低温或高温均不利于菌丝生长。

灰斑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形式在大豆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也携带病菌。

大豆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发病出现不规则褐色大斑,病斑上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即分生孢子器。

褐纹病的典型症状是叶部产生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1-5mm,褐色或赤褐色小型斑,病斑略隆起,中部色淡,稍有轮纹,表面散生小黑点。

病斑周围组织黄化,发生重的地块叶片多数病斑。

选用抗耐病品种,播种无病种子。

种子消毒。播前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

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田间积水。

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组织,集中销毁或高温沤肥。

大豆褐叶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大豆叶片

大豆叶斑病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易于发生,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8~35℃。在多雨、多雾或结露较多的年份,病害发生较重。大豆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导致叶片干枯、脱落,严重时影响大豆产量。

针对大豆叶斑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大豆叶斑病的关键措施。通过筛选具有抗病性的大豆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3.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大豆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

5.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每7~10天1次,连续2~3次。可选用的药剂有70%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通过综合运用以上防治策略,可以有效控制大豆叶斑病的发生,保障我国大豆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