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3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物种濒危现状引发担忧

这已是连续3年在葛洲坝下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2010年,中华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升级为极危级保护物种。湖北日报讯 昨日,记者从长江水产研究所获悉,科研人员经过近5个月科考,仍未在葛洲坝下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现象发生,也未寻找到中华鲟新的产卵场。

3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物种濒危现状引发担忧
年份 监测结果 备注
2013年 未监测到自然繁殖 首次中断自然繁殖
2015年 未监测到自然繁殖
2017年-2022年 未监测到自然繁殖 连续6年无自然繁殖

产卵期中没有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这次专项调查中也没有发现幼鱼踪迹,可以确认,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度濒危物种。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推算,葛洲坝下中华鲟亲鱼仅13尾,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危起伟介绍,中华鲟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现状:连续四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

农业部调查数据显示,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1万余尾,降至目前的不足100尾。“长江中华鲟已三年未监测到自然产卵,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介绍。

宜昌中华鲟保护区有望升国家级

人工繁育中华鲟新华社发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今天举行的中华鲟保护座谈会上,有专家指出,中华鲟野生种群岌岌可危。

目前,宜昌是中华鲟唯一自然产卵场。正常产卵时,每条雌鲟的产卵数量可达30万-120万粒,专家统计,每100万粒卵里,只有3粒能够真正长成鱼。

根据监测,自从2012年12月份监测考察就没有发现鱼腹中有卵了,但当年用鱼探仪监测到中华鲟产卵。而到了2013年10月至12月,一无所获。

记者了解到,自然环境里繁殖的“停止”令中华鲟野生种群濒临灭绝,希望只能寄托在放流的这些鱼身上。

记者获悉,科学家追踪中华鲟游动轨迹靠“标记”,一般以植入鱼体体内或体外标志为主。为此,每尾放流中华鲟均进行体内体外“复合标志”,有雷达标志还有骨板标,特别是打在骨板上的电子芯片如同“身份证”。

2014年,相关机构对中华鲟进行了声呐追踪,在18尾中华鲟体内植入了声呐标记,来自最后一个监测站点——江苏江阴的数据显示,最终有2尾中华鲟突出重围,抵达长江口。而今年放流时仍采用“声呐标记”。

沿途的武汉、铜陵、南京、江阴和靖江等9个长江断面都布设了声呐接收器,科学家将以此为基础,将中华鲟奔向大海的洄游路线图绘制出来。

3年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物种濒危现状引发担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