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产犊后
奶牛酮病,这个看似陌生的名词,却与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息息相关。它是一种产后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奶牛酮病的神秘面纱。
奶牛酮病的病因复杂,主要与能量代谢紊乱有关。在奶牛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干奶后期和产犊初期,由于饲料摄入量的减少和能量需求的变化,容易导致能量负平衡。据研究表明,能量负平衡的奶牛发生酮病的概率可高达40%。
类型 | 症状 |
---|---|
消化型酮病 | 精神状况差、饲料食用量下降、出现异食癖;呼出的气体、排出的汗液和尿液有醋酮气味;奶量下降,日渐消瘦、贫血,腹泻或便秘,呼吸急促。 |
神经型酮病 | 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具有攻击性;口腔不停咀嚼、流涎;颈部、面部肌肉痉挛,身体抽搐;对外界刺激反应淡漠,呆立或卧地不起,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
奶牛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酮体检测、尿液酮体检测和血清生化检测等。
奶牛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和兽医疗法。
氟沙星效果也较好。该菌易产生耐药性,在治疗前应先做药敏试验。
奶牛生产瘫痪和奶牛酮病的鉴别诊断及防口,王仁建邱洪王昌玉徐振浩 中圈分类号:$8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14{2006)11{下)一0048— 02 奶牛生产瘫痪和奶牛酮病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的多发病。两种疾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临诊时两种病容易混淆。
1两种病的相同点
都属于产科病;
都发生于高产奶牛,特别是3-6胎次的高产奶牛,低产奶牛极少发生;
都属于营养代谢病,因营养失衡引起;
都有瘫痪症状,卧地后不能自行起立;
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奶牛生产瘫痪主要表现为瘫痪症状,奶牛酮病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症状;
奶牛生产瘫痪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奶牛酮病的治疗主要是营养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药方剂:当归80g、芍药80g、山药80g、神曲60g、麦芽50g、益母草50g、鱼腥草40g、白术60g、熟地80g、川芎60g、陈皮30g、莱菔子30g、黄连50g、黄芪60g和甘草50g。将以上药剂加水10L煎熬2次,煎熬至汤液4L,每头病牛每天早晚各灌服1L。
使用葡萄糖、碳酸氢钠和辅酶A进行治疗。对病重神经症状仍未见轻的,接着用5%氯化钙注射液200mL配以20mL安钠咖静脉注射治疗,每天注射一次,3天为一疗程,注射两个疗程即可。
1、西医治疗
神经型酮病临床症状: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具有攻击性;口腔不停咀嚼、流涎;颈部、面部肌肉痉挛,身体抽搐;对外界刺激反应淡漠,呆立或卧地不起,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消化型酮病临床症状:精神状况差、饲料食用量下降、出现异食癖;呼出的气体、排出的汗液和尿液有醋酮气味;奶量下降,日渐消瘦、贫血,腹泻或便秘,呼吸急促。
亚临床酮病是奶牛常见的一种能量代谢性疾病,对奶牛的体质、产奶量、奶品质,繁殖能力及淘汰率均有显著的影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亚临床酮病的研究,旨在提高奶牛养殖业的健康水平,减少经济损失。
: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产后常见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鉴于该病对奶牛业的严重危害,寻找治疗奶牛酮病的有效方法十分重要。本研究以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探究丙二醇与中草药结合对治疗奶牛酮病的效果。
TPC和TP组对降低血浆BHBA的浓度和升高Glu的浓度均产生显著效果,BHBA浓度在治疗期间极显著降低,且均降至健康牛水平,Glu浓度在治疗期间显著上升,且均上升至健康牛水平。
试验二,治疗奶牛酮病对血浆生长激素与NEFA水平的影响。首次试验,检测治疗奶牛酮病对血浆NEFA水平。
二、临床症状
原性酮病发病原因:高蛋白饲料、高脂肪饲料饲喂过多,多汁类粗饲料、干草类粗饲料饲喂不足。
综合来看,饲料更换、繁殖生理变化和营养不良是导致奶牛酮病的主要病因。针对这些因素,养殖户应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确保饲料质量,调整饲料配方,加强繁殖管理,以确保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常见的群发性疾病,也是围产期奶牛多发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奶牛血清、尿液以及牛奶中酮体含量升高为特征。
奶牛酮病又称奶牛醋酮血症、酮血症,是高产奶牛产后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代谢紊乱而引起的能量代谢性疾病。主要原因是由于机体能量摄入不能满足机体的生产的需要,引起机体的能量负平衡,导致脂肪动员增加,脂肪在肝脏内发生β-氧化生成酮体过多导致...
在奶牛养殖中,产犊后的健康问题往往成为养殖户关注的焦点。其中,奶牛酮病便是这样一种常见的健康危机。本文将围绕奶牛酮病的成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案进行详细解析,旨在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以我国某养殖场为例,该养殖场在2019年曾发生奶牛酮病疫情。通过采取上述治疗方案,养殖场成功控制了疫情,降低了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提高了奶牛的生产性能。
五、未来展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