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种鸭产蛋期饲料喂量,关注不同阶段需求
在养殖实践中,种鸭的产蛋期是养殖户关注的重点。合理的饲料喂量直接关系到产蛋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将深入分析种鸭产蛋期不同阶段的饲料喂量控制,帮助养殖户实现高效养殖。
产蛋初期饲料喂量的增加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母鸭群在21—22周龄开始产蛋,产蛋后应根据公母鸭的体重情况按每只鸭每周5—10克幅度增加供料,以促使鸭群尽早达到5%的产蛋率。
周龄 | 饲料喂量 |
---|---|
21-22 | 5-10 |
23-24 | 10-15 |
25-26 | 15-20 |
27-28 | 20-25 |
在产蛋前期的产蛋上升期,喂料量应迅速增加,以诱导鸭群尽早达到产蛋高峰期。在产蛋高峰到来之前的2—3周要使喂料量达到最大值,若推迟增加料量常会使产蛋损失2%—3%。
为使产蛋高峰期如期到来,产蛋前期的最大喂量一般要比本品种鸭产蛋高峰期所需喂量高出10%-15%。樱桃谷肉用种鸭产蛋高峰期平均日耗料220-250克/只。在整个产蛋高峰期一般不要减少饲料喂量,始终保持最高水平。
肉用鸭在48周龄以后,产蛋率开始以每周1%-2%的速度下降,此时母鸭已完全达到体成熟,而且蛋重相应保持稳定,母鸭对营养的需求开始减少。若此时不减少饲料量,势必造成脂肪的沉积,使母鸭体形过肥,导致后期产蛋率急剧下降,造成饲料的浪费。
在种鸭产蛋期间,养殖户需谨防两种疾病:产蛋下降综合征和脂肪肝综合症。
产蛋下降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鸭病,表现为产蛋率下降,蛋壳变薄,蛋壳颜色变淡等。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定期消毒等。
某养殖场在实施精准喂量策略后,产蛋率提高了5%,饲料转化率提升了10%,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该养殖场通过监测种鸭体重、产蛋率、蛋重等数据,动态调整喂料量,实现了种鸭产蛋期的效益最大化。该案例表明,精准喂量策略在种鸭养殖中的重要性。
因为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喂量管理在种鸭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种鸭喂量的精准控制,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智能化喂量管理将成为种鸭养殖的重要趋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