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山鸡,原生态珍禽
它又称雉鸡,因其毛七彩斑斓,故名为七彩山鸡,被誉为野味之王、动物人参。生态散养的野山鸡鸡爪呈泥色,是散养满9个月才会出现尖状小脚趾。清炖七彩山鸡汤是一种最简单,最保留原汁原味的做法。
茅军波夫妇说,“我们也是‘二次创业’,相信上山养鸡的路会越走越宽!”
养殖场的主人杨兴是本地人。离开安逸的工作环境,放弃20万的年薪不赚,说起杨兴回家乡发展养殖的做法,很多同乡都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他“脑子有问题”。回来之初,杨兴的父亲不止一次骂他,妻子也不止一次埋怨他。
从14岁初中还没毕业外出打工,到1996年取得国家一级厨师证书到饭店当大厨。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杨兴在外闯荡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
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只小孔雀。其实,这是慈溪周巷镇锦福家禽饲养基地内“半散养”的七彩山鸡。
这片位于中横线和芦庵线路口的饲养基地面积约2亩,养着600多只成年山鸡。四面八方罩着网子,山鸡飞不出去。但它们的生长环境和野外相差不多,吃的是玉米、稻谷等天然饲料,还有营养丰富的黑麦草和草地里的各类小虫。
记者看到,山鸡非常好动,经常“打群架”,就连吃东西时也要飞到草棚顶上。
茅军波夫妇把余慈地区的乡村厨师当成“突破口”,向他们推荐新颖别致的山鸡菜肴,用于当地百姓的红白喜事。一只1.25千克重的山鸡零售价约为150元,和精品土鸡不相上下,可分量只有土鸡的一半,有的消费者嫌太贵,夫妇俩就推出了每份半只的菜品。
“母鸡适合炖汤,是很好的补品。公鸡活动量大,肉质紧实,适合红烧。”张灵霞说,他们将从安吉县购买的竹筒分发给厨师,“红烧后的山鸡再放入竹筒内焖烧,鸡肉渗入了竹子的清香,吃了要上瘾。”
七彩山鸡,这种被誉为野味之王和动物人参的珍禽,不仅以其绚丽多彩的羽毛吸引目光,更因肉质鲜美而成为餐桌上的佳肴。
福建多山,慈溪沿海,由于两地居民饮食习惯不同,七彩山鸡虽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一开始推广并不顺利。很多慈溪人吃惯了土鸡和老鸭,不习惯把这么好看的鸟儿当成盘中餐。
金红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耀,夹杂着黑色的花纹,脖子上有两条粗粗的项链,一条白色,一条铜绿色。长长的尾羽摇曳生姿,红红的脸颊不怒自威。
基地负责人茅军波、张灵霞夫妇原本经营着一家服装店...
从小一直怀揣创业梦想的杨兴,从电视、报纸上看到七彩山鸡养殖的效益特别好,符合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趋势,自己的家乡麂子渡村又有天然...
既有名厨名店招牌菜,也有寻常百姓家常菜,都选用本地原生态的食材加工而成,色香味极佳,菜品典故意味深长。
盐津四季青山拥翠,云蒸霞蔚,有天然氧...
我们不妨进一步延伸至七彩山鸡:餐桌上的原生态健康美食新宠,以获取更全面的认识。
为了保证山鸡的生活习性,张宏伟坚持原生态喂养,她说:“喂一些原粮,玉米、豆粕,没有喂精料。”七彩山鸡俗称野鸡,学名为雉鸡和环颈雉,因其毛七彩斑斓,故名为七彩山鸡,是集肉用、观赏和药用于一身的名贵野味珍禽。谈起养殖的初衷,张宏伟说,看好的就是家乡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们对原生态产品的青睐。
在夫妻俩的不懈努力下,现在基地平均每月能卖出200多只山鸡,赢得了不少回头客。饲养基地附近还有多肉园、烧烤区和采摘基地。每逢节假日,不少市民前来休闲度假,顺便来这里采购山鸡和山鸡蛋。60多元一公斤的山鸡蛋,乍一听有点“奢侈”,喜欢的人却越来越多。
基地负责人茅军波、张灵霞夫妇原本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去年下半年才决定“半路上山”养鸡。“服装市场差不多饱和了,但绿色农产品哪里都缺!”茅军波用特制的网兜从高高的铁架子上套来一只色彩斑斓的雄山鸡。尖锐的叫声和激烈的挣扎表明,半散养的山鸡依旧野性难驯。两年前,他和朋友在福建偶然间品尝到七彩山鸡,鲜美的味道令他念念不忘。之后,他们合伙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承包了一块山地,开始养殖山鸡。养到6个月左右,再运到慈溪销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