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小果梅产业助力富民兴企,成为地方特色产业
洱海的发源地,也是远近闻名的“古梅之乡”“梅果之乡”。七月的洱源,绿意盎然,梅子飘香,6万多亩青梅进入采摘季,新华网“乡村振兴在行动”调研团队走进洱海之源,从果园到工厂、从线下到线上,探寻小小梅子如何串起绿色产业链,带动农户过上好日子。
洱源县茈碧湖镇松鹤村,青梅挂满枝头。据统计,截至目前,洱源全县共有梅子加工企业17家,个体加工户600多户,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原特色品牌,先后研发生产了果脯、果酒、饮料、调味品4个系列150多种产品。
目前,洱源县计划以申报洱源梅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契机,加大整合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成10万亩果梅生产基地,使工业产值达3.6亿元,果农收入达1亿元,以全面提高梅子产业化经营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企业名称 | 产品系列 | 产品种类 |
---|---|---|
洱源梅子加工厂 | 果脯 | 青梅果脯、青梅干等 |
洱源梅酒厂 | 果酒 | 青梅酒、青梅露等 |
洱源梅饮料公司 | 饮料 | 青梅汁、青梅茶等 |
洱源梅调味品厂 | 调味品 | 青梅酱、青梅粉等 |
洱源县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在适宜区大力种植梅子。县、镇乡、村三级创办示范样板,建优质苗木苗圃基地,3年内培育出洱源盐梅、苦梅、照水梅三大类优质苗木500多万株提供全县种植。全县9个镇乡、90个村民委员会、12385户种植梅子,面积已达8.3万亩。全县拥有梅子300株以上的有2211户,500株以上的有60户,1000株以上的有29户,50株以上连片的有3393片。如今,松鹤村等18个村民委员会“村村梅子成林,家家果梅飘香”,小果梅在洱源富民兴村已成为现实。
连日来,洱源县境内鲜梅收购市场活跃,买卖兴旺。农民说,今年的果梅价格好、不愁卖,每公斤1.7元左右,比上年高出一倍多。洱源县的果梅总产量预计达1.2万多吨,梅农可收入2000多万元。
从果园到工厂、从线下到线上,探寻小小梅子如何串起绿色产业链,带动农户过上好日子。洱源县农村商业银行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梅果特色产业在全县的优势地位,助力梅子全产业链发展,让“小梅子”滚起大产业,让梅果“活起来”。洱宝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学胜说,“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支持,洱源农商银行发放的3700万元贷款,好比‘及时雨’,助力公司不断挖掘青梅产业链...
做足栀子文章小果子托起一个富民产业 尝到种植黄栀子的甜头后,杨莉并没有因此而高枕无忧。在她看来,把黄栀子果作为原材料出售只是“初级阶段”,她希望将来能进一步开发黄栀子的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如今,松鹤村等18个村民委员会“村村梅子成林,家家果梅飘香”,小果梅在洱源富民兴村已成为现实。紧紧围绕“靠科技、突特色、找市场、重加工”,洱源梅子产业现已形成荒坡荒地种果梅,山下搞加工的产业链,先后创建了10多家大中型果梅系列产品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以及300多家以家庭为主的粗加工作坊,安置社会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生产果脯、果酒、调味品、饮料四大系列120多个品种,加工产值达6750多万元。全县梅子产业初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趋于成熟。
果梅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打破旧的种植观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群众找到了新的增收路子。
盛夏,走进海拔2500多米的洱源县茈碧湖镇松鹤村,群众有的忙着一筐筐采摘梅果,有的忙着驮运交售鲜梅给收购商,有的忙着把鲜梅快速雕成花……繁忙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洱源小果梅产业的蓬勃生机。
从洱源小果梅产业助力富民兴企,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延伸出来,我们谈谈洱源小果梅:致富果,兴企梦,特色路。
洱源梅子产业:从田间到餐桌的华丽转身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