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子裂果病是葡萄果实成熟期常见病害
提子裂果病,作为葡萄成熟期的一大常见病害,不仅影响果实的外观,更是对葡萄品质和产量的重大威胁。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一病害的成因及其有效的防治策略。
成因分类 | 具体原因 |
---|---|
品种特性 | 果皮不坚固、果皮与果肉紧贴不易剥离、果粒与果粒挤得太紧 |
土壤与水分 | 土壤干湿变化太大、久旱逢雨或大水漫灌、土壤水分吸收不均 |
营养供应 | 钙元素不足、氮肥和水分控制不当 |
气候因素 | 气温变化剧烈、连续降雨或干旱天气 |
从上表可以看出,提子裂果病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品种特性,也有土壤、水分、营养和气候等多方面因素。
防治策略
选择抗病品种:在葡萄种植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如巨峰、夏黑等。
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的适度和稳定的水分,避免土壤干湿变化过大。合理施肥,保证钙元素的充足供应。
水分控制:适时灌溉,避免久旱逢雨或大水漫灌。在葡萄成熟期,适当控制水分,减缓果实增大速度。
营养补充:在葡萄生长期和成熟期,补充钙肥,增强果皮的抗裂能力。
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避免机械伤和虫伤,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
气候调节:在气候条件不利于葡萄生长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遮阳、通风等措施,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清除病原:剪除病枝、病果,集中销毁,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农药,如波尔多液、多菌灵等。
物理防治:使用无滴消雾膜、地膜覆盖等措施,降低果园湿度,提高抗病能力。
提子裂果病的防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保障葡萄的品质和产量。
在葡萄种植领域,裂果病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在多雨季节,裂果病的发生更为频繁,严重影响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为了有效防治葡萄裂果病,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土壤与水分管理:根基稳固,防患未然土壤和水分管理是防治裂果病的基础。土壤干湿变化过大,特别是接近成熟时久旱逢雨或大水漫灌,都容易导致裂果。因此,适时灌水,低洼地要及时排水,经常疏松土壤,做到排灌舒畅,是防止土壤干湿变化过大的关键。
不同品种的葡萄对裂果病的抗性不同。例如,巨峰、夏黑、红巴粒多等品种裂果发生较轻,而扎娜、红提等品种则较易发病。因此,在种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施肥管理:合理搭配,均衡营养施肥不当也是导致裂果病的原因之一。在接近成熟期,要适当控制氮肥和水分,减缓果实增大速度。同时,注意施用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性。
病虫害的防治也是防治裂果病的重要环节。要及时摘除病粒,以免裂果流液感染其他果粒。在发病期,可喷1:0.5~0.7:200~240倍的波尔多液,连喷3~4次,或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要有适宜的叶果比,保证每公斤果有60片左右正常大小的叶片,并保护好叶片,切勿使叶片受损。同时,要注意果园的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葡萄裂果病防治,任重道远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