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场环境影响,我国玉米临储价格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玉米临储价格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市场环境、价格变动、政策调整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变化对玉米产业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年份 | 玉米临储价格 | 同比变化 |
---|---|---|
2012年 | 2200 | 无数据 |
2013年 | 2300 | 无数据 |
2014年 | 2400 | 无数据 |
2015年 | 2000 | 下降10% |
据卓创资讯监测,截至9月21日,全国玉米均价在2105元/吨,较本月初下跌5.61%。而去年同期价格为2511元/吨,下调406元/吨,同比下调达到16.17%。这一价格变动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玉米供应量增加:近几年玉米连年增产,供应量不断增大。
下游需求减弱:下游饲料企业的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好转。
进口玉米替代品增加: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外,进口替代品数量增加。
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将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每斤,比去年临储价格每斤最多调低了0.13元,也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
农民收益下降:玉米价格下调,农民的收入将受到影响。
饲料企业成本降低:饲料企业将受益于玉米价格的下降。
养殖业发展:玉米价格的下降将有利于养殖业的发展。
面对玉米临储价格下调,
调整种植结构:农民可以适当调整种植结构,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提高玉米品质:通过提高玉米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销售策略。
2015年,首轮临储玉米拍卖落幕,结果不尽如人意。首轮拍卖在部分地区引发了玉米价格的波动,贸易商的挺价心态有所动摇。起拍价格未能达到预期的偏低水平,对国内价格行情分析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玉米生产成本快速增加,2012年每50公斤玉米的总成本是2004年的2.14倍,年均增长8.8%,其中化肥成本接近玉米总成本的1/5。玉米临储价格下调,对农民的增收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2008年末出台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个主要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多重负面影响。玉米临储政策必然走向终结,代之而行的是“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收储政策改革。
面对玉米价格的波动,农户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优化种植结构,增加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二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三是拓宽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