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

黄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经济作物,其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扰,其中,黄豆根腐病便是其中一种。这种病害不仅影响黄豆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还会对土壤环境造成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
大豆根腐病的成因

大豆根腐病主要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这些真菌能在土壤中生长、繁殖,并通过土壤传播。大豆在生长过程中,根系容易受到真菌侵害,导致根腐病的发生。

成因 描述
土壤中的真菌 土壤中的真菌是引起大豆根腐病的主要原因,它们能通过土壤传播,侵害大豆根系。
土壤环境 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真菌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大豆根系相互挤压,降低土壤通透性,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根系腐烂、植株矮小、叶片黄化等。具体表现为:

根系腐烂:大豆根系出现腐烂现象,严重时,整个根系变黑、变软,甚至脱落。

植株矮小:受病大豆植株生长缓慢,比正常植株矮小。

叶片黄化:受病大豆叶片变黄,叶脉清晰可见,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大豆根腐病具有较强抵抗力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适时灌溉,保持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根系生长,降低病害发生。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以下为几种常用的药剂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50%安克可湿性粉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田间发病后,可用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7天喷1次,连喷3次。

加强检疫:在种子采购、调运过程中,严格进行检疫,防止病害传播。

轮作:在发病地块轮作,时间不应少于4年,以降低病害发生。

土壤处理:对发病地块进行土壤处理,如深翻、消毒等,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

大豆根腐病作为一种土壤传播的病害,对大豆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了解其成因、症状、防治措施及预防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土壤传播的特点与危害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
病害症状与类型

黄豆根腐病是黄豆种植期间出现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黄豆的正常生长,降低了黄豆的品质和产量。据调查,根腐病由土壤带菌,且在土壤里滞留时间较长。危害特征是:连作地最严重;黄豆地第二年种油葵易发生霜霉病;黄豆地第二年种花豆易发生细菌性病害。

大豆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豆根腐病,造成苗前种子腐烂,苗后幼苗猝倒和植株枯萎死亡。刚刚出土的大豆幼苗感染根腐病,最初病状为子叶节处水渍状软腐,渐变棕褐色,细缩。子叶上出现棕褐色略凹陷的病斑。

防治措施与实际应用

加强检疫,使用无病种子。

选用对当地小种具抵抗力的抗病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深耕及中耕培土;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湿气滞留。

因该菌只侵染大豆,在发病地块轮作,时间不应少于4年。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当地农业部门针对大豆根腐病的传播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加强种子检疫,推广抗病品种,实施科学轮作,以及合理使用农药等手段,有效降低了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率。

据调查,实施这些措施后,该地区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率由原来的30%下降到10%,为当地大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面对大豆根腐病这一土壤传播难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防治策略,加强科研投入,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让大豆根腐病不再成为制约大豆产业发展的瓶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