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银鱼今年首次游至安徽巢湖,引发关注
8月24日,安徽巢湖经过半年的封湖禁渔后开湖,沿湖2000多艘渔船下湖捕捞作业,此次秋季从8月18日下午4时正式开捕,毛鱼银鱼捕鱼期至9月18日18时...
12月27日,在巢湖姥山岛南侧小口水域,巢湖管理局渔政总站工作人员成功完成今年巢湖大银鱼卵的增殖放流,一次性将2亿粒大银鱼卵增殖进巢湖。渔民将通过人力风拖作业围捕约1200吨银鱼和虾,市民又可以吃上新鲜的滇池水产了。与往年相比,今年银鱼和虾的捕捞时间延长了11天左右。据介绍,...
巢湖人民吃银鱼的典故,目前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宋朝。银鱼因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我的家乡巢湖,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的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
年份 | 巢湖银鱼产量 |
---|---|
2000年 | 约500-600 |
2008年 | 基本捕捞不到 |
2010年至今 | 逐步恢复 |
据巢湖管理局渔政人员介绍,今年巢湖毛、银鱼鱼汛从8月15日16点开始,至9月18日18时停捕,沿湖将有2000余艘取得捕捞证的渔船下湖捕捞。巢湖网讯8月15日下午16时,在巢湖市中庙沿湖,百余艘渔船竞相驶入巢湖,标志着一年一度的捕捞毛鱼、银鱼正式开湖。
作为巢湖治理最难啃的“硬骨头”,南淝河水质近期已经连续两月实现了国考断面水质达标,这也是最后一个达标的环巢湖入湖河流。眼前风光宜人,得来并不容易。
巢湖银鱼的两大难题 巢湖银鱼经济价值虽高,但并未得到充分开发,背后存在两大瓶颈。第一个瓶颈就是生物量不占优势,无法和毛鱼竞争。巢湖是一个浅水型、富营养型湖泊,平均水深2.89米,面积780平方公里,浅而广的湖型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增殖,适宜银鱼的生长。调查显示,巢湖的饵料资源非常丰富,每...
巢湖今年增殖放流在鱼种上作出创新,将首次增殖小银鱼、河鳗。其中,滇池银鱼今年“游来”巢湖,改善巢湖渔业种群结构。
记者日前从巢湖管理局渔政总站获悉,该站今年巢湖渔业增殖预算324万元,增殖总量约2.6亿尾,鱼种除了过去的鲢鱼、鳙鱼、鳜鱼、鳊鱼及中华绒毛蟹等,今年首次投放小银鱼、河鳗幼鱼等新品种,小银鱼投放量为2亿粒受精卵,河鳗增殖量为1万尾幼鱼,以期丰富巢湖鱼类资源的种群结构,实现巢湖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此外,今年还将在巢湖实施鱼苗暂养提高鱼苗成活率,实施河口拦网技术来防止投放鱼苗流失。
巢湖银鱼分大银鱼、小银鱼两种。近年来,巢湖一直在增殖大银鱼,增殖小银鱼尚属首次。
据了解,历史上巢湖大银鱼年产量大约在500—600吨。但是因为经济价值的上升,捕捞量加大,从2000年左右开始,巢湖大银鱼产量逐渐减少。至2008年左右,大银鱼已经基本很难捕捞到,种群出现了濒临灭绝的危险。
巢湖小银鱼目前年产量相对稳定,今年首次投放小银鱼,主要是因为在近年来的水产调查中曾发现部分小银鱼体内发现寄生虫,对小银鱼的自我繁殖能力可能造成影响。据介绍,今年将投放的2亿粒小银鱼受精卵从云南滇池引进,一方面希望通过增殖来增加小银鱼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引进外地银鱼品种来改善巢湖小银鱼鱼种结构。
小银鱼为什么要投放受精卵,不直接增殖幼鱼呢?和其他鱼种不同,银鱼出水即死,因而无法通过投放育苗的方式来增殖,只能投放受精卵。受精卵投放后,要经过孵化、出苗,最终长成像小蝌蚪一样的幼鱼。
此外,河鳗也是今年首次增殖。河鳗属于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种,过去也是巢湖土著鱼种,但是由于巢湖与长江水道建闸阻挡,再加之长江里河鳗数量也在减少,导致巢湖里河鳗数量锐减。此次将增殖的1万尾河鳗幼鱼是由捕捞的长江河鳗亲本人工繁殖,旨在恢复巢湖河鳗种群。
滇池银鱼今年首次游至安徽巢湖,引发关注。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是银鱼迁徙安徽巢湖,生态旅游新亮点。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巢湖银鱼在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巢湖银鱼生态旅游有望成为新的亮点,为巢湖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