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梭鱼与银鲫混养,提高养殖效益
在江苏省滨海县,一项创新的渔业养殖模式正在悄然兴起——滨海梭鱼与银鲫混养。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还显著降低了养殖风险,为当地渔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滨海县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中,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推出了梭鱼与银鲫混养模式。目前,滨海县梭鱼与银鲫混养面积已发展至约4000亩。一般亩产梭鱼400~500公斤、银鲫400公斤左右、鲢鳙鱼100公斤左右,亩均纯效益超过3000元。
养殖品种 | 亩产量 | 亩均纯效益 |
---|---|---|
梭鱼 | 400~500 | — |
银鲫 | 400 | — |
鲢鳙鱼 | 100 | — |
总计 | 900~1000 | 3000以上 |
为了实现梭鱼与银鲫的混养,以下技术要点至关重要:
塘口选择:选择进排水方便、排灌、增氧设备齐全的塘口。
池塘准备:清整消毒池塘,确保最大保水深度不低于2米。
苗种投放:3月上旬投放银鲫苗种,3月中旬投放梭鱼种和鲢鳙鱼种。
饲料投喂:投喂全价梭鱼颗粒饲料,遵循“三看四定”的投喂方式。
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适时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
疾病防治:定期镜检鱼体和鳃部,及时治疗寄生虫。
提高产量:混养模式下的亩产量显著高于单一品种养殖。
降低风险:混养模式可以降低因单一品种养殖带来的市场风险。
优化结构:混养模式有助于优化渔业养殖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案例分享2004年,某养殖户在滨海县进行了银鲫与梭鱼混养试验,以银鲫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池塘面积为65亩,池深底平坦,淤泥约15厘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试验结果显示,混养模式下的亩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单一品种养殖。
滨海梭鱼与银鲫混养模式为当地渔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科学的技术管理和精细的操作,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为我国渔业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滨海梭鱼与银鲫的混养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梭鱼以其快速生长、肉质鲜美和市场需求旺盛而著称,而银鲫则因其适应性强、产量稳定而受到养殖户的青睐。这种混养方式,使得每亩土地的产出显著提高,亩均纯效益超过3000元。
选择合适的塘口是混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塘口需具备良好的进排水条件,以及完善的增氧和投饵设备。在苗种选择上,通常在3月上旬投放银鲫苗种,梭鱼苗种则稍后投放。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卫生。
养殖管理的要点在养殖过程中,投喂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采用全价梭鱼颗粒饲料,遵循“三看四定”的投喂原则,确保鱼儿吃饱不浪费。水质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定期检测并调整,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
风险控制与效益提升 未来展望与推广前景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