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养殖:从蝌蚪到成蟾蜍的饲养管理过程
蝌蚪孵出后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前4-5天一般不食东西,主要是以自身的卵黄囊供给营养,第4天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
一般每隔2-3天换1次水,每次换掉池水的1/10-1/5。换入的水温差不大于2℃。炎热的夏季,最好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2。
放养密度: 日投饵量:日投饵量为蟾蜍体重的10%-15%,日饲喂配合料为体重的7%-10%。投饵量的确定原则与幼蟾蜍相同。
敌害和逃跑:稻田进口宜用塑料纱网作水闸,以拦阴蝌蚪外逃。养殖场要用砖砌筑1.5米高的围墙,也可用薄膜或纱网作围墙,还可用铁丝或小山编制而成,以防蟾蜍逃遁。
清池、消毒: 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小蝌蚪2000~4000只;20天减为500~1000只,幼蟾蜍30~40只。
投饵时间:每日投饵1-2次。投饵1次宜在下午4时,投饵2次则在上午9时、下午4时各1次。
五、控制水温、水质、湿度 水温:注意调整水温,保持在25℃-30℃。
水质:一般要求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成蛙、幼蛙虽然用肺呼吸,但水中的溶氧高对其仍有良好的作用,pH在7-8为宜,一般盐度不高于2。
湿度:要保持蟾蜍登陆栖息的陆地湿润,高的空气湿度。
六、其他管理要求 陆地活动场所:种植树木、农作物或蔬菜。夏季搭建遮阳棚,建造一些带孔洞的假石山、砖块石碓。根据需要设置若干诱虫灯,引诱昆虫作活饵料。
管理与饲养的密度:在结束蟾蜍养殖:从蝌蚪到成蟾蜍的饲养管理过程。后,我们继续探讨蟾蜍养殖:蝌蚪到成蟾,技术解密与未来趋势。
蝌蚪培育:孕育生命的第一步蟾蜍的饲养管理技术包括:防敌害和逃跑、及时清理死蟾蜍和料盘残料、定期泼洒消毒药、观察成蟾蜍的摄食情况、保证养殖区安静等。夏季池内要种植水草或搭建遮阳棚降温。冬季要做好成蟾蜍的越冬管理。
放养与投饵:满足蟾蜍的营养需求放养时间选择在水温升至18℃以上时,每口标准池投放约3万尾蝌蚪。投饵量要根据蟾蜍体重来确定,一般为体重的10%-15%。投饵时要保证营养全面,数量充足。刮浆蟾蜍在刮浆前后,供给动物性饲料及蛋白质饲料要充足。
越冬后的幼蟾蜍可放养到成蟾养殖池进行饲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即可达到体成熟和性成熟。越冬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调整水温、保持湿度、设置陆地活动场所、做好消毒工作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