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白叶枯病是糯米植株叶片出现黄化、枯萎的病害
糯米白叶枯病,一种在糯米植株中常见的病害,其特点是叶片黄化、枯萎。了解这种病害,对糯米种植者来说至关重要。
糯米白叶枯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在叶片上,可分为叶缘型和凋萎型。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 。凋萎型则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
症状类型 | 描述 |
---|---|
叶缘型 | 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 |
凋萎型 | 病叶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 |
糯米白叶枯病的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最高40℃,最适温度26~28℃,病菌为好气性细菌。
发生特点糯米白叶枯病主要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区以病草为主。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
防治措施针对糯米白叶枯病的防治, 要从源头上把关,选择无病种子。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灌溉,避免田间湿度过大。最后,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
症状:糯米白叶枯病的征兆 显现于叶片,具体表现为叶缘型和凋萎型。在糯米的生长中、后期,这种病害尤为突出。其发病的严重程度及对糯米的损害程度,与发病的早晚密切相关。比如,抽穗前若发病,对糯米的产量影响尤为显著。
稻白叶枯病与细条病: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截至2015年7月20日,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达5,49万亩,部分区域发生严重。在麻栗坡县铁厂乡杨万乡麻栗镇,平均病叶率高达33.4%,最高可达90.6%,平均病情指数为15.77,最高可达49.3%。广南县的情况也类似。
叶鞘染病:初期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边缘暗褐,中部呈灰白色半透明状,潮湿时为灰绿色。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染病: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染病:初为湿润状青黑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
白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病株茎基部或病叶的叶鞘内有大量菌脓,此症状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另外还有凋萎型、黄化型症状,但在北方稻区多出现。感病品种或温湿度极有利病菌时,植株感病后,叶片呈灰绿色、失水,向内卷,青枯状,无明显病斑边缘。
黄化型:是一种不常见的症状。初期心叶并不枯死,可以平展或部分平展,其上常有不规则形褪绿斑,进而发展为枯黄的或大块的病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受白叶枯病侵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感染,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性、环境条件等因素而有较大差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