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养殖技术取得突破,实现高效养殖
作者:农艺之星•更新时间:5小时前•阅读3
在海洋生物养殖领域,乌贼作为一种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的海产品,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乌贼养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高效养殖,降低了养殖成本,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蒋霞敏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攻关,成功攻克了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难关。2003年,该团队在国内率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并在2005年开始进行乌贼的人工放流。这一技术的突破,为我国乌贼养殖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养殖优势,显著降低成本与传统的乌贼养殖方式相比,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养殖周期缩短,成活率提高,残食率降低,从而显著降低了养殖成本。
优势 | 描述 |
---|---|
生长速度快 | 4至5个月即可长到500克以上,温度高的海域生长更快。 |
残食率低 | 有效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 |
成活率高 | 苗种成活率在60%以上,提高了养殖效益。 |
养殖周期短 | 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率。 |
适合规模化养殖 | 便于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高产业竞争力。 |
目前,这一养殖技术已在研究基地外推广至福建宁德等地。据统计,研究期间项目组累计培育虎斑乌贼、拟目乌贼受精卵6.4万余粒,共培育胴长1厘米的虎斑乌贼、拟目乌贼幼体5.7万余尾,胴长3厘米以上的虎斑乌贼、拟目乌贼苗种共3.3万余尾。乌贼养殖技术的推广,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乌贼养殖技术的突破,也将对我国海水养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乌贼养殖产业有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我国海洋经济和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福建宁德的海域,一场关于乌贼养殖的革命悄然兴起。这并非单纯的产业变革,而是一场高效、低成本的养殖技术革新,它预示着海洋养殖业的未来趋势。
目前,这项技术已从研究基地走向了福建宁德等地,进行推广养殖。两种乌贼的生长速度极快,4至5个月即可长到500克以上,在温度高的海域生长更快,大大缩短了上市时间。生长快、残食低、成活率高、养殖周期短、适合规模化养殖等特点,使得乌贼养殖成为了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
未来展望:海洋养殖新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