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长后期常见病害
水稻坐蔸即是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水稻坐蔸后对产量的影响很大,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引起水稻坐蔸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后防治见效缓慢。但是,防与不防,结果大不相同。
中毒性发黄:硫化氢中毒,根系发黑,并有臭鸡蛋气味,白根少而细弱,基部老叶呈现黄褐色,叶尖枯黄,随后老叶枯死,上部仅存一二片绿色新叶。
缺素发黄:缺氧发黄,主要是从老叶片的尖端开始发黄,后逐渐蔓延至整个叶片。
赤枯病俗称铁锈稻,是水稻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及防治要点,供大家参考。
症状 | 防治措施 |
---|---|
叶片发黄、枯萎 | 排水轻晒田,追施硫酸钾或氯化钾,叶面喷施硫酸锌或硫酸钾、磷酸二氢钾及植物营养调节剂 |
根系生长不良 | 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新根生成 |
植株矮小,生长缓慢 | 及时追施硫酸钾或氯化钾,缺锌追施硫酸锌 |
水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如果田间水肥管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赤枯病的发生。此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功能受损,致使水稻后期早衰,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病害一般多于水稻分蘖初期开始发生,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
1.受害植株矮小,分蘖少而小,上部叶片挺直与茎夹角较小。
2.稻株进入分蘖期后,老叶上呈现褐色小点或短条斑,边缘不明显,并自叶尖沿叶缘向下出现焦枯。
3.分蘖期时在叶片上出现碎屑状褐点,以后斑点增多、扩大,叶片多由叶基部逐渐变黄褐色枯死。当发病严重时,远望全田稻叶如火烧焦状。拔起病株可见根部老化、赤褐色,软绵状无弹性,有的变黑,腐烂,白根极小。
1.土壤缺钾型:因土壤本身有效钾含量低,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对钾的需要而发病。此类型多发生在浅薄沙土田、漏水田和红、黄壤水田。
3.低温诱发型:因长期低温阴雨影响水稻根系发育,导致吸肥能力下降而发病。此类型多发生在水稻生长前期多阴雨天气或梅雨季节,大面积同时发病,但程度有轻有重。
此外,秧苗栽插过深、偏施氮肥、稻田长期积水等,都会加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
已患病并显症的田块,宜排水轻晒田,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管理,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新根生成。
及时追施硫酸钾或氯化钾4-6kg/亩,缺锌追施硫酸锌2kg/亩。
叶面喷施0.2%-0.3%硫酸锌或0.2%硫酸钾、磷酸二氢钾及植物营养调节剂,促进水稻恢复生长。
若是秸秆还田不当,对还未完全腐烂的田块亩施50公斤生石灰,加快腐熟。
了解了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长后期常见病害,表现为叶片发黄、枯萎。,再深入了解水稻赤枯病防治新策略,助力丰收。。
赤枯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发黄、生长缓慢、根系发育不良等。这些症状通常在水稻分蘖期开始显现,严重时会导致稻苗枯死。造成赤枯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土壤缺钾、植株中毒、低温诱发等。
针对赤枯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善土壤环境已患病并显症的田块,应采取排水轻晒田的方式,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新根生成。同时,根据土壤情况,适量施用硫酸钾或氯化钾,以补充土壤中的钾元素。
2. 叶面喷施营养剂叶面喷施0.2%-0.3%的硫酸锌或0.2%的硫酸钾、磷酸二氢钾及植物营养调节剂,可以有效促进水稻恢复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
3. 秸秆还田管理对于秸秆还田的田块,若发现未完全腐烂的秸秆,可亩施50公斤生石灰,加快秸秆的腐熟过程。
三、案例分析:某地区水稻赤枯病防治实践在某地区,水稻赤枯病的发病率曾高达3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通过土壤检测,发现土壤缺钾,于是指导农民施用硫酸钾。针对已发病的田块,采取排水轻晒田和叶面喷施营养剂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治,该地区水稻赤枯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产量也得到了提高。
四、未来展望因为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赤枯病的防治将更加高效、便捷。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农民朋友们能够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丰收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