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田螺生活在淡水环境中,以植物残渣为食

田螺,这个不起眼的小生物,却以植物残渣为食,喜阴暗潮湿。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田螺的生活习性,为您揭开田螺养殖的神秘面纱。

田螺生活以植物残渣为食
田螺的生活环境

田螺偏爱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它们生长和繁殖。具体田螺喜欢栖息于以下场所:

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

田洼或缓流的河沟

水田

溪流、沟渠

田螺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泥土中的微生物、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此外,它们也喜食人工饲料,如蔬果、菜叶、米糠、麦麸、豆粉和各种动物下脚料等。

1. 选点养殖: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适合在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放养。

2. 池塘建设:田螺养殖池一般池宽1.5米,长10-15米,深30-50厘米。池底铺垫10厘米厚的肥泥,池中可稀植茭白、芦笋、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提高螺池利用率。

3. 水质调节:田螺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注入新水,调节水质。保持池水流动,尤其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

4. 病害防治:田螺疾病少,重点是管水和防止鸭、猫、蛇、鼠和鸟类等入池捕食田螺,并防止田螺外逃。

5. 适时捕捞:要有选择地捞取成螺,多留母螺,可以分批收获。

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栖息于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它们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

1. 池塘消毒:田螺养殖中,全面禁止使用五氯酚钠清塘,一般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

2. 放养方法:若在自然区域内放养,每平方米投入11个种螺即可。如果挖水池单一养殖,每平方米可放100-500个。

3. 搭配养殖:为按每亩配养20-50克的鲢鱼20-50尾和20-50克的鳙鱼5-10尾以调节水质。

田螺的运输很简便,可用普通竹篓、木桶等盛装,也可用编织袋包装。运输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湿润,防止曝晒即可。

养殖项目 具体措施
池塘建设 池宽1.5米,长10-15米,深30-50厘米,池底铺垫10厘米厚的肥泥
水质调节 经常注入新水,保持池水流动,调节水的酸碱度
病害防治 管水,防止鸭、猫、蛇、鼠和鸟类等入池捕食田螺
适时捕捞 有选择地捞取成螺,多留母螺,可以分批收获

田螺养殖是一门精细的技艺,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田螺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方法。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能在淡水环境中养殖出健康、美味的田螺。

田螺生活以植物残渣为食
水质调节:维持健康生长的必备条件 选点养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病害防治:关注细节,预防为主 包装运输:确保田螺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适时捕捞:科学管理,提高产出效益

田螺的捕捞应根据生长情况适时进行。在盛夏、初秋水温较高时,田螺多躲在泥土和草丛中。此时,捕捞应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也可以排水拣拾。每放养100个母螺,年产可达100公斤。科学管理捕捞时间,可以有效提高产出效益。

放养时间:避开高温,确保成活率

螺种放养可一次性放足,也可分批多次放入。但为了提高成活率,一般需要避开高温炎热的时间。在头年年底放养有利于缩短养殖时间,提高当年单产。

当水温下降至8-9℃时,田螺开始冬眠。此时,田螺会使用壳顶钻土,只在土面留个小孔呼吸。在越冬期间,田螺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每3-4天交换一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确保田螺安全越冬。

种螺选择:注重品质,保证养殖成功

田螺多为自然繁殖,人工养殖可从水田、茭白地、浑水沟渠中拣拾,或去市场购买。选择色泽淡褐、壳薄、体圆尾钝的鲜活螺作为种螺。一般体重在15-25克的田螺便达性成熟,在温度15℃以上便可繁殖。雌螺大而圆,雄螺小而尖,可根据外观特征进行区分。

田螺的养殖方法:实践指导,提升养殖技术

田螺喜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处及进水口处,或者吸附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塘、沟渠、沼泽、水田中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

田螺的养殖管理需要关注细节,包括水质调节、病害防治、捕捞时间、越冬管理等方面。科学管理,才能确保养殖成功,实现绿色食品新趋势下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