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与田螺外形相似,但福寿螺是入侵物种
产量高。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那么福寿螺到底能不能吃?如何区分福寿螺和田螺?福寿螺又名大瓶螺,为外来物种...
福寿螺防控和灭杀方案:福寿螺以水稻、茭白、荷花等水生农作植物叶片为食,繁殖量巨大惊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繁殖期分布河道堤岸的鲜艳卵块,严重影响河道驳岸市容环境整洁;如食用未经高温加工的福寿螺,易感染寄生虫,危害健康。
福寿螺特征 | 田螺特征 |
---|---|
外壳颜色:呈黄色 | 外壳颜色:为青褐色 |
椎尾及螺盖:椎尾平而短促,螺盖偏扁 | 椎尾及螺盖:椎尾长而尖,螺盖形状比较圆 |
肉颜色:较浅,多为黄白色 | 肉颜色:多为青褐色 |
福寿螺,属瓶螺科,是一种软体动物,外观和田螺相似。它的个头比田螺大,外壳螺旋收缩速度很快。福寿螺的尾椎平而短促,螺盖偏扁。福寿螺螺壳很脆,用手就能轻松捏爆。而田螺个头偏小,外壳颜色为青褐色,相较福寿螺它的外壳螺旋收缩速度较慢。田螺的椎尾长而尖,螺盖形状也比较圆。田螺壳质地坚硬,...
因为夏天到来气温升高,广东多地均出现福寿螺泛滥的现象,例如记者在走访广东深圳一处公园的时候,便在公园内的荷花池里发现了大量的“粉色糖果”,而这些看起来颜色妖艳的“粉色糖果”便是福寿螺的卵,仔细看你便会发现这堆“粉色糖果”其实是由无数的卵组成的,踩碎它便会化作一滩恶心的“鲜血”。
福寿螺与田螺外形相似,但福寿螺是入侵物种,田螺为我国传统食用螺类。已经说过,下面看看福寿螺入侵,田螺食趣长存。
福寿螺的入侵之谜福寿螺,这个听起来充满吉祥寓意的名字,在中国却引发了不小的风波。1981年,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大型水生螺类被引入我国,本想作为经济型螺类养殖,却未料成为生态入侵的元凶。福寿螺以其惊人的繁殖力和快速的生长速度,迅速在华南地区扩张,对当地的水生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尽管福寿螺的肉质可食用,但其口感并不佳,并不被大多数人喜爱。更严重的是,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引发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痴呆或死亡。因此,在食用福寿螺时,一定要确保彻底加热。
面对福寿螺的入侵,我国采取了多种防控和灭杀措施。一方面,加强对福寿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其分布情况;另一方面,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减少福寿螺的繁殖机会。
福寿螺作为入侵物种,给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只是,田螺作为我国传统的食用螺类,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让福寿螺与田螺共存,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田螺养殖技术的研发,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生物防治等方法,控制福寿螺的繁殖,实现生态平衡。
福寿螺的入侵,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一次严峻考验。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生态治理力度,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福寿螺的生态治理,为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