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西藏青稞50年: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发展

逐步从自给自足走向规模化、市场化。青稞品种更优、种植方式更现代化、产品也更多样,原本用来糊口的青稞,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西藏青稞50年: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发展

2007年,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按照“整合力量、统一申报、分工实施、绩效评估”的原则,对“农作物育种”实行了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设立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青稞专项等科技重点专项。

青稞既是西藏第一大粮食作物,凡有作物分布的地方都有青稞种植,最低种植海拔1000多米,最高种植。加工业的发展。糌粑和自酿青稞酒是青稞传统代表食品,糌粑的加工方式分为焙炒熟化和磨粉。青稞是西藏的最大优势特色作物,因为地理气候条件限制,很多地方只能种植青稞。青稞生产的发...

斤/亩。1970年,我区青稞育种进入杂交育种阶段。经过20多年的不间断性研究,仅通过杂交育种就培育出冬、春青稞新品种30余个,其中以“藏青320”为代表的丰产型品种迅速在河谷和中间干旱农区大面积生产推广,使青稞单产达到300公斤/亩左右,青稞总产达到62万吨。“2000年后,我区青稞育种进入了高速发展提

从1989年开始,尼玛扎西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稞等农业相关的研究上。近26年来,他一心钻在科研里,既没有双休日,也没有假期。尼玛扎西说:“不能给自己的生命放假,人生有涯学无涯,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做科研创新是无限的,能用科技成果换回无数人的幸福,这是所有科技人员的夙愿和梦想。”

近年来,当地探索用数字化和现代装备等高科技手段开展青稞种植。西藏日喀则的天刚蒙蒙亮,拉孜县坚达村村民达瓦加拉就出了门,匆匆往党群服务中心赶。拉孜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次仁说,对青稞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数字化变革,减少灾害风险、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强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尼玛扎西带着这种梦想,于1982年成为西北农大农学系的一名大学生;1985年大学毕业后被选送到北京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进修一年;1992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学进修深造一年的机会;1995年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1999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提供技术和信息化支撑,推动产业现代化。近年来,西藏按照稳粮、兴牧、强特色要求,先后印发《关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

本文简要论述了青稞种植的地理及生态特殊性,对当前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今后青稞生产与发展的建议,以期为该地区的青稞生产提供参考关键词青稞;生产现状;发展建议;西藏地....1青稞种植的地理及生态特殊性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大部分属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m。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西藏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支农惠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青稞新品种推广,争取中央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农田灌溉项目。

推广良种、机械化种植,在一系列增产行动的带动下,今年,西藏的青稞产量有望突破80万吨,创历史新高。因为改革开放,西藏的青稞产业迎来大发展,逐...

西藏青稞的种植历史已经有3500多年,但截至到目前,全区现代化农业的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藏族人民传统食物,可以说青稞是西藏的立...

从二十多年前倡导开发青稞β-葡聚糖,几十年执着育成了几个主推的青稞品种。他对青稞的执着就像高原上的雪莲花,在风雪和严寒中绽放美丽的风采,青稞田地是他人生的舞台。他说:“个人的荣誉、金钱、权力都比不上育成一个优良青稞品种的强烈欲望,我要把选育优良青稞品种的梦继续做下去,不断选育出被农民称赞的青稞优良品种,带领团队创造新的育种奇迹,造福西藏各族人民。”

这些成绩离不开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奉献,而尼玛扎西就是其中一位。

尽管如此,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青稞生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青稞总产量增加3倍多,主要是因为青稞单产提高了近4倍。农业在西藏经济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历史悠久,西藏农作物品种繁多,有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等。

那时,尼玛扎西就已经担任起首席科学家,带领他的团队不断探索和研究,在农作物种质创新、选育方法和新品种选育以及青稞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变迁:西藏青稞四十年发展路 一路风雨兼程,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新闻联播从今天推出《变迁》系列,全方位、多视角反映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全面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巨大发展变化。下面,我们走进西藏,从正在收获的青稞说起

“青稞作为西藏人民的主粮,如今占本地粮食作物的70%左右。西藏自然条件和气候恶劣,农业生产在自治区成立以前非常落后,粮食产量也较低。”自治区农科院院长尼玛扎西博士告诉记者,西藏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地含腐植质较多,也因温度低导致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有机质分解缓慢;部分耕地还存在着农田不平整、耕层较浅、砂性重、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

西藏妈妈为了让儿子娶媳妇,用两百头牦牛毛建造了一栋牦牛帐篷。大棚农业,是传统与现代的激情碰撞。米娜采购完新年物资和礼服花苗也种植好大扫除清理新家。

尼玛扎西在试验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向农民不断虚心“取经”,只为选育出让老百姓夸赞的优良品种。在“十二五”期间,他带头成立了资源鉴定、育种、栽培、示范推广、产品加工5个创新团队,踏出了一条将青稞做成产业链的创新链,选育出了“藏青2000”等一批优良品种。而这一切只源于一份“注定”:尼玛扎西出生在青藏高原这片土地上,从小天天吃糌粑,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对父母说,希望以后再也不用四处去以陶制品换青稞种子,想让青稞长得好、产量高,又能产粮、又能产草。这份“注定”变成小小的“心愿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慢慢成为一个坚定的梦想。

在了解了西藏青稞50年: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发展后,我们再来看看青稞现代化:案例解析与未来展望。

科技引领,青稞育种迈向新高峰
西藏青稞50年: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发展
尼玛扎西:青稞育种路上的坚守者 青稞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西藏青稞产业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未来,西藏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青稞品质,拓展青稞产业链,让青稞成为西藏人民的幸福产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8479.html